以后的文科生,除非学霸,不然,一般孩子真是不能学文了。我家闺女文科生,考了552分,虽然超一本线30多分,但能报的专业寥寥无几。我们学的是大文,历史,政治,地理三门,高一分科的时候,闺女想学生物这一门,但是学校不为文科生开这门课。低分文科生的选择真是太少了,唯一能报的只有汉语言专业,孩子选了。
很多时候,我们觉得历史的长河是无穷无尽的,文化的积淀也是厚重而多元的。可当文科生的出路越来越有限的时候,我们不得不沉思,这样的现实,真的是我们教育的初心吗?我家闺女是个典型的文科女孩,喜欢阅读,喜欢辩论,也喜欢舞文弄墨,谁能想到,她的文学作品会在高考这个分水岭上变得如此苍白无力。
高考成绩出来那天,我们全家人都激动得不得了。552分,比一本线高出了三十几分,这在当时的分数池中算得上是相当不错的成绩了。然而,真正开始钻研志愿的时候,我和我家闺女才意识到,文科生的选择,比想象中要少得多。
我们一页一页地翻着招生简章,试图从中找出一条适合我闺女的道路。哪个学院的历史学有特色,哪个学校的政治学能提供国际视角,哪一门地理学课有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强项。然而,我们的选择似乎总是局限于那么几个专业,我们的选择似乎总是不够宽广。
就像丫头说的,她从小喜欢探索自然,想要研究生物学的奥秘,但教育资源的偏颇让这样的梦想成了遥远的奢望。文科生的生活似乎总是被所谓的专业限制所束缚,难道除了文字游戏和历史辩论,世界就没有其它角落值得我们去探寻了吗?
说实话,我闺女对于选报汉语言文学专业一开始是挺有抵触情绪的。毕竟从小到大,她的兴趣爱好十分广泛,对汉文学的热爱和追求并不是唯一的目标。但她告诉我,她理解这个现实的无奈,也希望能在这个看似受限的空间里寻求更多的可能性。为了未来的选择,她在大学里加入了辩论社,参加文学创作比赛,通过这样的方式不断地拓展自己的视野。
闺女的成长和探索让我开始思考,教育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我们是不是还应该给孩子们更多的可能性,让他们能够在高考之外,也能发现自己的兴趣和潜能?大家都知道,知识和技能的积累非常重要,但这并不是教育的全部。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独特性和才华,难道我们不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发展空间吗?
所有的这些感触,让我忍不住想要问大家:你们是怎么看的呢?是不是也有这样的体验和困惑?在教育的道路上,我们如何去适应和改变,让孩子们能够有更多的选择,去追逐他们心中的梦想和目标?
用户13xxx71
中学、大学都是基础教育,研究生才属于高等教育,没有基础何谈专业。文科的专业也不少,会计、法学、金融等等都是热门。就业方向来说,考编以文科生居多,相对稳定。理科生在企业里容易就业,但容易受市场经济冲击影响,35之后失业等死的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