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9日,由亚洲清洁空气中心主办的2024中国蓝天观察论坛在北京成功举办。聚焦“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目标升级协同发力”的主题,会上发布了四份研究成果——《2013-2020年中国清洁空气行动应对成效》《中国空气质量改善的健康效应评估2024:关注生命早期暴露》《大气中国2024:中国大气污染防治进程》和《攻坚:柴油货车污染治理城市实践》,分别围绕污染治理的进展成效、健康收益、重点行业和典型城市总结进程与展望。
2013-2020年中国清洁空气行动应对成效
回顾历程,从《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下简称“大气十条”)《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以下简称《三年行动计划》)到《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已取得的治理成绩有目共睹。在此背后,科学评估清洁空气行动成效,成为科学界与决策者共同关心的问题。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环境学院教授贺克斌在会上阐述了气象条件变化、清洁空气行动减排等措施对PM2.5和O3浓度变化的贡献。他表示,“2013到2020年,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一次PM2.5排放量持续下降,空气质量大幅改善,证实了清洁空气行动的有效性。减排措施的有效实施是PM2.5浓度改善的主导因素,特别是‘大气十条’阶段,可以说空气质量改善主要靠‘人努力’,而气象条件也起到了一点‘天帮忙’的作用。从贡献来看,‘大气十条’期间,电力工业提标改造、燃煤锅炉整治、落后产能淘汰以及民用部门清洁取暖,是对空气质量改善最为有效的四项措施;《三年行动计划》期间,民用部门清洁取暖、电力工业提标改造、燃煤锅炉整治以及移动源排放管控是最有效的四项措施,占全部措施贡献的82%。”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环境学院教授贺克斌
《2013-2020年中国清洁空气行动应对成效》还揭示了两阶段清洁空气行动的治理成本变化。2013-2017年间全国人均PM2.5暴露水平每降低1μg/m3,治理成本约为490亿元人民币;随着减排逐渐进入深水区,2018-2020年间PM2.5单位治理成本增加到1000亿元人民币左右。在各项减排措施中,燃煤锅炉整治和民用部门清洁取暖治理费效比相对更高,而移动源排放管控的治理费效比相对较低。
评估清洁空气行动的健康效应,关注生命早期暴露
空气质量持续改善,不只带来蓝天白云,还造福了老百姓的健康。会上,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研究员薛涛介绍了《中国空气质量改善的健康效应评估2024:关注生命早期暴露》的研究成果,在前两个行动计划期间,PM2.5暴露浓度显著下降带来可观健康效益,前两个阶段的行动计划期间人群预期寿命损失减少了0.6年。因为空气质量改善的边际效应在低浓度区间更大,因此空气治理后期对应的健康改善幅度更大,第三个行动计划期间有望进入健康改善幅度超过暴露改善幅度的“红利期”,也可以惠及更大区域、更多人群,实现更普惠的社会福祉。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研究员薛涛
“值得关注的是,空气污染对早期生命健康的影响,可从受精卵形成前后持续到儿童发育。PM2.5暴露导致的婴儿死亡风险高于成人,故而关注生命早期暴露可避免更大人群健康风险。”薛涛表示,2013-2023年,PM2.5导致的妊娠期缩短有所减轻,并且新生儿健康状况也随之改善。清洁空气行动使PM2.5暴露相关婴儿疾病负担减少了83%,显著高于成人的33%。可以说,加强婴儿期的PM2.5暴露风险防范和健康管理势在必行。
大气中国2024:中国大气污染防治进程
《大气中国2024:中国大气污染防治进程》记录并分析了2023年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空气质量数据,回顾了2023年我国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的政策措施及实际进展情况。在解读中,亚洲清洁空气中心空气质量项目主任张伟豪表示,2023年,全国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整体六项常规污染物年评价浓度继续达到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要求,部分指标相比疫情期间的2022年有小幅反弹,但相比疫情前处于同等社会活动水平的2019年则显著改善。2019-2023年,空气质量呈现明显的改善趋势,仅有部分指标在某一两年出现小幅波动。
《大气中国2024:中国大气污染防治进程》采取综合评估方法,考虑空气质量改善和政策措施两大指数,对168个重点城市进行了空气质量管理综合评估和排名。张伟豪介绍,本评估期内,综合评分超过100分的城市共有26个,其中北京、上海、深圳、济南、郑州五个城市“双优”入榜,是政策措施完备并落实到位从而使得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的典范。呼和浩特综合得分位列第一,其PM2.5年均浓度已连续三年低于30μg/m3,三年滑动平均改善幅度达12%。
攻坚:柴油货车污染治理城市实践
聚焦城市在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方面的规划目标、进展、管理模式和措施体系,亚洲清洁空气中心还进一步展开了专题研究,并形成报告《攻坚:柴油货车污染治理城市实践》。
亚洲清洁空气中心交通项目主任成慧慧介绍,通过总结城市采取的有效经验,分析货车减排面临的挑战,该报告希望能够为城市提升货车排放管控水平提供更多参考。“我们注意到,量化目标配套多环节激励,结合补能基础设施建设提速,推动货运车队零排放转型驶入‘快车道’。多个城市针对重点货运场景,明确制定货运车辆零排放转型的具体目标,并配套实施覆盖生产、购车、用车等环节的激励措施。”成慧慧表示,研究报告还总结得出多条管理经验,包括“天地车人”多源数据融合监管模式发展,“车-油-路”互联互通的车用成品油监管机制创新,多策略推进运输结构优化,低排区措施多样化发展,货车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主体责任强化等,这些管理措施加速了货车行业的绿色低碳转型进程。
围绕货运行业,成慧慧表示,各城市在治理需求、减排难点、实施进展以及管理水平方面存在差异,仍需在深化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挖掘货运减排潜力方面持续发力。“我们的研究主要从五个方面提出展望,包括科学优化基础设施布局,支撑货车能源转型需求;强化技术创新引领作用,推进重型货车清洁化转型;持续加严传统燃料车排放监管,动态评估排放监管效力;以重点行业和重点区域为抓手,因地制宜推进清洁运输;企业加强车辆排放管理,积极承担减排主体责任。”
新京报零碳研究院研究员陶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