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动“寻访文物古迹保护文化遗产传承中华文明”专项活动深入开展,咸阳市检察机关积极创新,构建和运用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将科技力量融入文物保护监督办案工作,为文化“寻保传”专项活动插上了“数”的翅膀。
从礼泉县的李勛墓碑到乾陵景区的无字碑,从彬州市大佛寺石窟的丈八佛窟到武功县张氏石刻群雕纪念馆,从长武县拜家嘴遗址到泾阳县王徵墓……每一处文物的保护现状,都牵动着检察人员的心。通过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的精准筛查,检察机关将那些隐藏在岁月尘埃中的安全隐患一一揪出。
文化“寻保传”活动开展以来,咸阳检察机关运用大数据法律模型发现文物保护线索19条,立案办理文物保护案件9件,与行政机关磋商结案1件,向行政机关制发检察建议8件,实现了文物保护案件从个案办理到类案监督、从单一治理到系统施治的跨越。
数字赋能,让文物保护更精准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文物古迹犹如璀璨星辰,照亮了人类文明的进程。而随着岁月的侵蚀、自然和人为破坏以及相关部门疏于管护,使得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为了更有效地保护这些承载着历史记忆的文化瑰宝,咸阳市院与礼泉县院共同构建“文物保护破坏预防行政公益诉讼监督模型”,为文物古迹筑起了一道坚实的数字防线。
模型构建过程中,咸阳市院积极走访文旅、住建、林业等部门,调取相关名录;深入调研文物分布、保护现状及问题,为模型构建提供详实数据支撑。在此基础上,咸阳市院抽调技术和业务骨干成立专家团队,与礼泉县院技术人员紧密合作,反复论证优化模型逻辑框架、功能模块和算法设计。在两级院的不懈努力下,“文物保护破坏预防行政公益诉讼监督模型”逐渐成形并投入使用。
该模型通过分析海量的文物数据,能够精准识别出潜在的文物破坏风险点,为检察机关提供科学、有力的决策支持。长武县院、武功县院、泾阳县院、彬州市院及乾县院等多家检察机关,运用该模型成功发掘出一批文物保护的关键线索,并据此办理了一系列文物保护案件,有效遏制了文物受损的趋势,彰显了数字检察技术在文物保护领域的巨大潜力与显著成效。
文物保护
在咸阳检察机关的积极推广下,文物保护破坏预防监督模型不仅在咸阳本地织就了一张严密的文物保护网,更如春风化雨,润泽四方。宝鸡市岐山县检察院运用该模型精准捕捉到文物保护工作的盲点——该县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太平寺塔因防火措施缺失面临消防安全隐患。岐山县检察院及时立案,督促行政机关为太平寺塔穿上了“防火衣”。
科技助力,让文化传承更有力
在咸阳市检察机关的努力下,文物保护不再只是简单的修缮与守护,而是融入了更多科技的力量,推动文物保护工作更加科学精准。
文物保护
乾县院运用模型发现案件线索,实现对乾陵景区石刻类文物的保护,不仅建议行政机关配备合格防护设施,还积极推动数字化保护工作的开展,与高校、科研院所携手合作,探索文物保护的新途径、新方法。礼泉县院通过运用该模型,精准识别出辖区内李勛墓碑等室外文物欠缺必要的保护措施,易受风化酸雨侵蚀。在检察机关的推动下,相关部门迅速采取保护措施,为这些文物量身定制科学的保护方案,使它们得以在岁月的长河中继续闪耀光芒。彬州市院通过模型运用,发现了彬州市大佛寺石窟中丈八佛窟存在风化问题,并向行政机关制发了检察建议。在检察建议的推动下,行政机关迅速行动,委托专业机构对彬州大佛寺丈八佛窟现状及问题进行详细勘察、测绘及分析研究,科学开展丈八佛窟保护工作,让古老的石窟艺术在现代科技的呵护下重焕光彩。
检察担当,让文化之树常青
咸阳市检察机关在文物保护工作,不仅充分发挥了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的技术力量,更深刻体现了对文化传承的深刻责任感,不仅在技术层面构建了坚实防线,更在行动层面展示了对中华文明的敬畏与传承。
从与行政机关的深入磋商,到精准制发检察建议,从日常的巡查监督,到系统性保护方案的推动实施,检察人员始终坚守一线,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对文物古迹的深情守护。秦都区院在对全区文物保护情况进行实地摸排时,发现了刘古愚墓遗址毁损风险隐患突出。该院立即立案调查,依法向相关行政机关发出检察建议,督促其履行文物保护职责。在检察机关的推动下,行政机关迅速启动环境整治项目工程,这座“关中大儒”古墓的整体风貌得以恢复。同时,秦都区院积极开展文物保护宣传,提升群众保护意识,让文物保护的理念深入人心。
在长武县,面对多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力度不足的问题,长武县院机关迅速行动,利用大数据模型精准锁定问题症结,与行政机关深入磋商,制发检察建议,确保每一处遗址都能得到科学、有效的保护。
咸阳市检察机关以数字赋能为抓手,推动文化“寻保传”专项活动落细落实。这不仅是科技与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更是检察机关在文物保护领域的一次创新实践。未来,咸阳市检察机关将继续探索数字技术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为咸阳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在这片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土地上,让每一件文物、每一处遗址都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共同续写咸阳文化的辉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