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一间蔬心素食馆让空巢老人找到第二个家

身边24小时 2024-12-20 13:36:16

老人们在蔬心素食馆用餐。

钱塘区义蓬街道的居民,近三成是60岁以上的老人,不少老人还与儿女分居。近五年来,这些空巢老人有了另一个温暖的“家”。

2019年,位于义蓬街道义隆社区的蔬心素食馆开馆了。这是一个无交易、互助式的食堂,专门为空巢老人、残障人士和环卫工人等提供免费、安全的“公益午餐”。午餐食材主要来自周边爱心人士的捐赠,志愿者则维持着素食馆的每日运行。

在一茬茬人的“爱心接力”下,蔬心素食馆已正常开放了1800多天,日均服务128名食客,累计提供爱心午餐超10万份。

A.典型案例

一句“爱出者爱返,福来者福往”

让老人找到了第二个家

蔬心素食馆的发起人顾青松有个朴实的见解:家里冰箱越大的老人,越孤独。“孩子提着大包小包来看老人,老人把吃的存在冰箱里,因为食量不大,每天只能吃一点。孩子不断送吃的,冰箱里越堆越多、冰箱越买越大,但老人却越来越孤独。”

正是看到了老年人的这份孤独,他萌生了创立蔬心素食馆的想法。2019年,他和嫁到杭州的温州人潘虹大姐一起租下了沿街店面,然后到附近的广场向老年人宣传:“不管你从哪儿来,在这儿吃饭不要钱。如果可以,带上冰箱里吃不掉的菜,来这儿和大家分享。”没想到,开张头一天就有100多位老人提着菜来素食馆。后来,附近的环卫工人、残障人士也加入进来。大家一起吃饭、一起聊天、一起晒太阳,这里慢慢有了家的感觉。不少食客吃着吃着,也成了这里的志愿者,正如蔬心素食馆内贴着的一句话“爱出者爱返,福来者福往”。

每天7点半,84岁的王金相都会准时出现在素食馆,和一群老人一起洗菜、切菜,忙活几小时,手上起泡了还在坚持。问起原因,王金相连说:“我愿意为大家服务。”蔬心素食馆刚开业时,王金相常带老伴来,老伴去世后,这里成了他回忆老伴的地方。把这儿当成家的还有朱冰冰,患小儿麻痹症的他行动不方便,但每到双休日,他就会来帮忙,事情做完了还会和叔叔阿姨们聊天;素食馆的房东,一有时间也会来这里帮忙打饭,偶尔还会做南瓜糕和馒头,给老人们加餐;曾在附近幼儿园当园长的陶杏娟,在这儿做了5年的志愿者,店面装修、食材采购都出钱出力……对不少老人来说,这里成了比家更重要的地方。

蔬心素食馆的名气越来越大,捐助的人和企业也越来越多。有的年轻人结婚,会特意买米买面送到这儿,和大家分享这份喜庆;有的人过生日,会来这儿张罗一桌菜,和大家一起庆祝。顾青松很感慨:“希望这些老人的儿女来看爸妈时,什么东西也不要带,来蔬心素食馆陪他们吃顿饭就特别好。”

B.区域亮点

组建“强社惠民”联盟

让素食馆的公益精神走得更远

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的生动实践,在蔬心素食馆这间小小的店铺中书写着。它的成功,离不开多方面因素。

首先,要有资金保障。除了接受社会捐款捐物,顾青松等运营者会拿出部分个人资金作为补贴,确保素食馆日常开销。

其次,要懂老年人的胃。为迎合老年人的口味,同时确保营养均衡,素食馆会综合老人们的意见建议,提前定制菜谱,请厨师来店里烹饪。除了基本的餐食外,素食馆还会在夏天设立凉茶摊、在节日期间定制美食等。

第三,要懂老年人的心。为了让老人有归属感,开餐前顾青松总会组织大家开展一些小活动,如跳一段健身操、唱一段戏曲、讲一个暖心小故事、做一次反诈宣传等,让老年人的精神世界更丰富饱满。他们还广泛招募志愿者,通过专业培训提升服务质量,确保活动的持续性和有效性。

第四,凝聚合力提格升级。爱心像一颗颗充满生命力的种子,在全社会生根发芽、茁壮成长。2021年,义隆社区成立“隆·心”小哥志愿服务队,每逢低温天或下雨天,老人出门不方便,小哥们便会把蔬心素食馆的餐食送到老人家中。2022年,全省“强社惠民”集成改革试点落户义隆社区,蔬心素食馆与义隆社区辖区内各职能部门、学校、银行、医院、企业等单位和社会组织,共同成立了“隆·心”强社惠民联盟,利用社区现有资源,集中力量做好老年人服务工作,通过公益活动激发更多人的善念与行动。

蔬心素食馆运行五年,不仅温暖幸福了百余名老人的生活,也提供了一种定位精准、经营稳定、多方合力的可持续公益模式。

0 阅读:1
身边24小时

身边24小时

随时随地,关注社会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