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12月20日电(万家利)近年来,顺庆区高度重视文化保护工作,通过一系列有效措施,不断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创新。从修缮维护故居、遗址到活化利用非遗技艺,再到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传统文化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光彩,也成为推动区域发展的重要力量,为人民群众带来了更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
据悉,顺庆区分别于今年2月、5月组建完成顺庆区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和工作队,全面开展文物普查实地调查工作。截至10月底,全区共采集文物普查数据166处,收集有价值的文物线索9条,登记新发现文物6处。
“文物保护的关键在于建立务实有效的长效保护机制,详细划分责任范围,落实落细文物保护措施,扎实做好文物保护规划、修缮利用等工作。”顺庆区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全力推进“四普”工作,进一步摸清顺庆文物“家底”、准确判断文物保护形势、科学制定文物保护政策,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
位于顺庆区桂花路的高从明工作室里,院子中摆满了棕树叶制成的螳螂、蚂蚱、蜘蛛、鹤、龙等手工艺品。这些栩栩如生的作品颜色各异,大小不同,不大的院子仿佛是一个动物园。
据了解,棕编是一种传统手工技艺,以棕树叶为原料编制工艺品,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棕编是南充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高从明作为南充非遗棕编第三代传承人,已坚守四十余年。
“将棕树叶加盐煮过以后晒干,棕编的原材料就有了。相比其他材料,加工过的棕树叶更容易保存,不易被腐蚀。一件棕叶编制而成的手工艺品,可以保存至少数十年。”高从明说。
棕编不仅是一门手艺,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对于高从明来说,“第三代传承人”这个称号更意味着责任和使命。“棕编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一门看似简单实则复杂的手艺。这门技艺对很多人来说,是童年的记忆。”高从明计划开设棕编工作室,将技艺传授给更多热爱传统文化的年轻人,也希望创作出既保留传统韵味又符合现代审美的作品,让棕编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顺庆区文化馆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顺庆区成功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项、市级19项、区级30项,项目涵盖传统技艺、传统音乐、传统美术、民俗、传统医药等多个类别,组成了顺庆弥足珍贵的非遗宝库。
近日,由顺庆区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举办的非遗进校园展演活动走进延安路小学。活动现场,师生们“穿越时空”,感受了古琴的悠扬琴声、栩栩如生的面塑、惟妙惟肖的棕编、叹为观止的木雕、独具魅力的蜀绘蜀绣。
“校园是非遗保护与传承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场所,非遗进校园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助于培养青少年文化自信自强。”顺庆区文化馆副馆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杨术说。
据了解,为丰富辖区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今年以来,顺庆区以文旅地标清晖阁为舞台,组织开展了“星光童声·唱响清晖”合唱展演、“情定嘉陵江,爱在南充城”囍文化系列活动、“歌唱祖国”大家唱等文化活动,不仅让文化发展成果更多惠及人民,还大大促进文旅消费提档升级,也吸引了不少游客。
据了解,下一步,顺庆区将继续深化文化保护传承工作,强化政策支持与资金投入,推动优秀文化与现代生活深度融合,探索更多创新性的传承方式。同时,加强区域间文化交流与合作,扩大顺庆文化的影响力,努力将顺庆打造成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