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山西灵石县县长耿彦波,因工作调动要离开灵石,当地老百姓知道后,个个欢呼雀跃,还给他送了3个大花圈,可几年后,他们就为当年的行为后悔不已。 “耿疯子”,“造城狂魔”,这些标签,像一枚枚勋章,又像一道道伤疤,深深地烙印在耿彦波的身上,他的一生,都在和时间赛跑,和质疑对抗,和偏见抗争。 你也许会问,一个从陕西农村走出来的孩子,怎么会有如此强烈的“家乡情结”? 这还得从他的成长经历说起。耿彦波的父母都是农民,勤劳朴实,却也饱尝了生活的艰辛,从小耳濡目染,他对家乡的贫困和落后有着切肤之痛,这份痛,化作了一种责任,一种使命,在他心里生根发芽。 后来耿彦波考上了大学,走出农村,但他始终没有忘记家乡的父老乡亲,毕业后,他毅然决然地回到家乡,扎根基层,从最底层的行政工作做起,一步一个脚印,只为能为家乡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1995年,对耿彦波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那一年,他被任命为山西灵石县的县长,上任伊始,他就干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斥资5000万,要修复一座破败不堪的王家大院。 要知道,在90年代,5000万可不是个小数目,对当时财政收入有限的灵石县来说,几乎相当于大半年的收入了,这个决定,在很多人看来,简直是“疯了”。 “王家大院都破成那样了,修它还有什么用?”“5000万,拿去改善民生不好吗?干嘛浪费在这种面子工程上?” 质疑声、反对声,如潮水般涌来,几乎要将耿彦波淹没,然而耿彦波却异常坚定,在他眼里,王家大院不是一堆破砖烂瓦,而是一座沉睡的文化瑰宝,是灵石的根,是历史的见证。 “一个地方,失去了文化,就失去了灵魂。”耿彦波坚信,只有保护好文化遗产,才能留住城市的根脉,才能让灵石在未来发展中走得更稳、更远。 为了这个信念,他顶着巨大的压力,排除万难,硬是把王家大院的修复工程推进了下去,修复的过程,充满了艰辛和挑战,资金不足、技术难题、民众的不理解……每一个问题,都像一座大山,横亘在耿彦波面前。 但他没有退缩,他四处奔走,筹措资金;他虚心请教,攻克技术难题,他一次次深入基层,向群众解释修复王家大院的意义…… 耿彦波的执着,终于感动了所有人,大家开始理解他的“疯狂”,并逐渐转变态度,加入到修复王家大院的队伍中来。 经过几年的努力,王家大院终于重现昔日的光彩,这座拥有300年历史的晋商大院,再次焕发出勃勃生机。 王家大院的成功修复,不仅让灵石县的旅游业发展了起来,更重要的是,它证明了耿彦波“文化兴县”理念的正确性,也让他在“疯狂”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2000年,耿彦波调任榆次县县长,榆次这座拥有2000多年历史的古城,在时间的长河中,也逐渐失去了往日的辉煌。 为了让榆次重现生机,耿彦波再次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炸掉县城的地标性建筑——凌云大厦! 这个决定,再次引发了轩然大波,“凌云大厦可是县城最高的楼,说炸就炸,太可惜了吧!”“耿彦波又在搞什么名堂?是不是想出风头想疯了?” 面对质疑,耿彦波没有解释太多。他知道,有些事情,做了才能被人理解,在他看来,凌云大厦不仅违章建筑,而且严重影响了榆次古城的整体风貌,为了保护古城,为了榆次的未来,他宁愿背负骂名,也要把这栋“毒瘤”拔掉。 最终在耿彦波的坚持下,凌云大厦轰然倒塌,紧接着,耿彦波又马不停蹄地启动了榆次老城的改造工程,道路拓宽、环境整治、文物修复……一项项工程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短短几年时间,榆次老城焕然一新,古色古香的建筑与现代化的城市设施融为一体,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观光旅游,榆次的成功改造,让耿彦波的“疯狂”名声更盛,也让他获得了“造城狂魔”的称号。 2013年,耿彦波调离大同,前往太原任职,消息传出,大同人自发走上街头,含泪送别这位他们心中的“好市长”。 从灵石到榆次,从榆次到大同,耿彦波的仕途之路,充满了传奇色彩,他就像一个不知疲倦的“斗士”,一路披荆斩棘,用“疯狂”的行动,改变了一个个城市的面貌,也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 有人说,耿彦波是偏执狂,是工作狂,为了工作,他可以不顾一切,也有人说,耿彦波是时代的弄潮儿,是人民的好公仆,他用自己的方式,诠释了什么是“为人民服务”。 但不可否认的是,耿彦波的“疯狂”,背后是深深的家乡情结,是对文化的敬畏,是对人民的责任。 他的故事,也让我们明白,一个人的力量或许微不足道,但只要心中有梦,敢想敢干,就能创造奇迹。 信息来源:澎湃新闻——耿彦波离开大同近6年,他任上启动修复的大同城墙怎么样了?
2000年,山西灵石县县长耿彦波,因工作调动要离开灵石,当地老百姓知道后,个个欢
肆时说说
2024-12-20 16:09:53
0
阅读: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