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这是金庸先生给我们打造的武侠梦,一代又一代的人前赴后继地奔赴这场梦境,我们不仅向往那里的武侠世界,更是被金庸先生笔下唯美的爱情故事所吸引,并且沉醉其中。殊不知金庸先生自己的爱情故事也是跌宕起伏,比他的小说更加动人。
金庸,原名查良镛,1924年出生于浙江海宁市,被称为“海宁第一名门望族”的查家是真正的书香世家,徐志摩是金庸的表哥,钱学森的夫人女高音歌唱家蒋英是金庸的表姐,而他的外甥女则是琼瑶,个个都是文艺界响当当的人物。金庸从小饱读诗书,家里的三间书房成为了他儿时的快乐海洋,那时的金庸就对武侠、神话等小说颇有兴趣,《水浒传》、《封神演义》、《荒江女侠》等等都是他百读不厌的著作,甚至包括《萍踪寄语》等旅行游记也深得他的喜爱。如果说仗剑走天涯是文学作品带给金庸的梦想,那么行侠仗义则是金庸的祖父查文清教给他的。查文清是一位刚正不阿的朝廷命官,光绪年间任丹阳知县,1891年由于当地教会残害无辜婴孩儿,丹阳民众群起而攻之,一举烧毁了教堂。
此案产生的外交影响巨大,官府不得不下令捉拿凶手,而查文清不肯向帝国主义低头去杀害老百姓,于是偷偷地释放了被抓捕的两名犯人,但他本人却因为在“丹阳教案”中办案不利而被革职。祖父的这一事迹对金庸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他后来在小说《连诚决》的后记中这样写道:“侠义之士,非我祖父莫属。”
兼具了文学素养和胸怀天下的格局,金庸在学习上也是同样的出众,他1931年就读于袁花镇的龙山学堂,直到毕业为止金庸门门功课都是第一名。他的作文经常被语文老师陈未东拿来当作范文在全班阅读,还让金庸参与编辑学校的文学刊物,甚至其中的几篇文章还被陈未东老师投稿到报社,之后竟被刊登了出来。这对小小年纪的金庸来说是非常新鲜且有成就感的经历,陈未东可以说是金庸文学方面的伯乐,冥冥之中为金庸指引了一条通往文坛大师的道路。也许真的是十之不如意事十之八九,金庸的求学之路并不顺利,甚至可以说是困难重重。
1936年金庸以班级第一的成绩毕业,告别了无忧无虑的小学时光,考入了嘉兴中学。十二岁的他一个人踏上了异地的求学之路,面对未知的世界金庸没有这个年龄该有的恐惧,有的反而是对大千世界满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小小的心脏内充斥着激动和兴奋。然而令他没有想到的是,1937年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日寇渐渐逼近嘉兴古城,原本充满朗朗读书声的校园即将面临枪林弹雨。在同年11月,时任嘉兴中学校长的张毅通果断地做出了一个决定----带领全校师生南迁!这历史上简简单单的一笔,金庸和老师同学们却是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他们一路跋山涉水、风餐露宿,每天要步行近百公里。十几岁的孩子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再加上长时间的徒步行走,身上的干粮很快就见底了,老师们经常自己只吃一顿,剩下的留给学生们,还要在学生们状态好的时候坚持上课。由于抵抗力太低,感冒发烧也是家常便饭,但是没有一个人掉队,实在太累了大家就一起唱首歌,继续前进。
就这样所有人齐心协力、互帮互助,途经杭州、义乌、金华、永康,终于在1937年年底成功地抵达了浙江丽水,安顿了下来。就在小金庸以为终于可以松一口气的时候,没想到等待他的却是家破人亡的噩耗。
在金庸跟随学校南下之时,他的家乡海宁正在遭受日寇铁蹄的践踏,家里的老宅被烧,钱庄被抢,一代名门查府就这样没落了。全家老小被迫踏上逃亡之路,几经辗转终于跨过了钱塘江来到余姚庵东镇,金庸的祖母年世已高,敌不过长途跋涉的艰辛,在奔波途中不幸撒手人寰。老夫人的离开给了查家人一记沉痛的打击。却没想到福无双至、祸不单行,金庸的母亲徐禄在到达庵东镇之后竟然患上痢疾,高烧不退、腹泻不止,战火连连的年月没有医生,也找不到药品,徐禄最终也遗憾的离开了人世。国破家亡,这些变故对于十三岁的金庸来说是生命不可承受之重,但他却并没有因此而颓废,而是化悲痛为力量,更加的在学业上发奋图强。
1938年,金庸所在学校在到达丽水之后,联合其他六所逃亡至此的中学建立了省立联合中学,金庸进入初中部就读初二,成绩依然是名列前茅,班主任经常在课堂上公开表扬金庸:“查良镛同学不仅聪明,还努力好学,没有一科拖后腿的,你们课下没事的时候多向他请教请教,看看人家是怎么学的!”老师的话也许其他同学没有听进去,有心的金庸却听进去了,他在心里想:“既然老师觉得我能帮到大家,那我干脆好人做到底,写一本考试指导的书,这样不是彻底解决问题了?”金庸是个雷厉风行的人,说干就干,他找了两个成绩同样优异的同学张凤来和马胡蓥,三人联合编写了一部《献给投考初中者》,并且成功在丽水的出版社出版,这是国内第一本指导考试题材的书籍,一度非常畅销,这也是金庸出版的第一本书籍。
1940年,成绩优异的金庸顺利进入衢州中学就读高中,他一边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不停地汲取能量,一边化身“查理”在《东南日报》等报刊发表大量文章,可以说是一只脚已经迈进了文坛。但在文学方面已经崭露头角的金庸并没有选择文学专业继续深造,这令身边的人非常意外。
1944年,金庸考入重庆中央政治大学的外交系,为此他的解释是他的少年时期饱受战争苦楚,他的家人也因此丧命,他认为外交在战争中的作用是非常重大的,他想要学以致胜用。但很遗憾的是,由于金庸骨子里嫉恶如仇的性格,因不满校园内霸凌事件而屡次向校方投诉主持正义,最终以“无组织无纪律”的名义勒令退学。退学之后的金庸在《东南日报》做过记者,在《大公报》任职过国际翻译。而金庸正是在1947年任职翻译期间结识了他的第一任妻子杜冶芬。
杜冶芬是金庸的忠实读者杜冶秋的妹妹,在金庸登门拜访之时二人相遇,彼时24岁的金庸一表人才,而十七岁的杜冶芬也是如花似玉的美人,性格更是活泼开朗、古灵精怪,两个年轻人一见钟情,很快便坠入爱河,更是在1947年底就举行了婚礼。婚后的二人如胶似漆,金庸一度启用了“林欢”这个笔名,取自二人的姓氏中都带有木字,双木成林,文人的浪漫在此刻格外的动人。只可惜初入围墙的二人都不懂得如何给予对方想要的爱,在1948年金庸调往《大公报》香港分社之后,夫唱妇随的杜冶芬也一同前往,但金庸一门心思全部扑在工作上,付出了几乎全部的时间,但收入却并不理想。而杜冶芬本身在娘家就是被父母兄长宠爱的大小姐,家境也很殷实,这突如其来的一系列变化让她无法适应,既得不到爱人更多的爱,每天的生活又要精打细算,非常疲惫。夫妻二人争吵不断,金庸也感受不到妻子的理解,两个人由争吵变为冷战,最终选择了离婚。
多年之后,74岁的金庸回忆这段感情,才道出其中不为人知的一面:“如今讲出来也无妨,当时是她背叛了我,分开是不得已的选择。”时到今日,还能从金庸的言语之中听出些许的无奈,想来这样的结果也不是他想要的吧。经历过这段婚姻之后,金庸在感情方面沉寂了很长一段时间,他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工作当中,皇天不负有心人,1955年他首次以“金庸”为笔名书写了自己人生中第一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一时间在业内名声大噪。
他也由一个小编辑正式成为了众人口中的创作才子,随后金庸趁热打铁,1956年在《香港商报》开始了他的连载小说《碧血剑》,收获读者无数,进一定奠定了他在文坛的地位。正当金庸的文学事业如日中天之时,他却委身于一家电影公司当起了编剧,个中缘由还要从他心中的白月光夏梦说起。
1957年,24岁的夏梦是长城电影公司当之无愧的一姐,主演的《禁婚记》、《娘惹》、《孽海花》等几部电影叫好又叫座,是当时影视圈炙手可热的女演员,加之夏梦有着沉鱼落雁般的美貌,让33岁的金庸拜倒在了她的石榴裙下,他曾这样形容夏梦:“西施究竟有多美丽我无从知晓,但想来也就是夏梦这般模样了。”金庸为了接近女神夏梦,甘愿做起了编剧,并为夏梦量身打造了《绝代佳人》等作品,让夏梦的演艺事业更上层楼。虽然金庸在自己的作品中塑造的形象都是面对感情敢爱敢恨的风流侠者,但他自己在夏梦面前就像一个懵懂青涩的毛头小子,爱你在心口难开。其实夏梦不是不知道金庸对她的感情,只可惜落花有意流水无情,夏梦最终嫁给了富商林葆诚,而金庸也只能黯然神伤地离开。
原本才子佳人应该是一段美好的爱情故事,但可惜生活不是小说,永远没有固定的剧本,如此有才华如金庸,也有得不到的镜花水月。不过他爱的人得不到,却也自会有人来爱他。1959年,金庸离开长城电影公司之后,联合几位友人创办了《明报》。创刊之路异常艰难,人手、资金都是问题,就在此时,金庸遇到了他后来的第二任妻子朱玫。朱玫小金庸11岁,但却是个精明能干的女强人,她仰慕金庸的才华已久,为了支持金庸,朱玫不仅加入《明报》做起了记者,还变卖了自己的手饰给金庸筹集资金。
朱玫所做的一切让金庸非常感动,当时的他认为眼前这个女人就是他要携手一生的人,于是金庸向朱玫求婚,二人正式组建了家庭。婚后朱玫不仅在事业上帮助金庸,而且在生活中对金庸也是照顾有加,金庸经常加班到深夜,朱玫就在家里煮了好饭送到报社,看着金庸吃完再回家。这样的生活不可谓不幸福,而金庸也没有了后顾之忧,大刀阔斧地开展事业,并在同年开始了他的又一部经典著作《神雕侠侣》。事业稳定的金庸也迎来了他生命中的第一个孩子,长子查传侠,孩子的到来让小两口幸福的生活更是锦上添花,之后朱玫又为金庸生了两个女儿,一个儿子。
看似幸福的六口之家,其实早已矛盾重重,已经45岁的金庸和朱玫两个人性格都非常强势,对于事业和子女的教育也都有自己的想法,谁也不肯妥协,经常爆发激烈的争吵。就在一次两个人争执不休之时,金庸负气夺门而出,一个人在餐厅借酒浇愁。但因出来的匆忙他的身上一分钱都没有带,而餐厅的女招待16岁的林乐怡早就认出了金庸,她上演了一出“美女救英雄”,为金庸付了酒钱。金庸很是尴尬,不知道如何感谢她,却被林乐怡巧妙地化解了:“如果金大侠觉得不好意思,不如让我拜读一下你的作品可好?”温柔又聪明的林乐怡让此时的金庸如沐春风,彼此留下了联系方式,就这样一来二去的两个人产生了感情。
金庸一意孤行非要离婚不可,朱玫见他去意已决,即便内心痛苦万分,却也没有出口挽留,只是提出了两个条件:第一,她要金庸给她一笔离婚补偿金;第二,她为了四个孩子考虑,要求林乐怡去做结扎,永远不要孩子,满足两个条件她才会同意离婚。金庸当时一心想要与林乐怡组建家庭,所以最终同意了这两个条件,而朱玫也含泪成全了他。但刚刚成年的长子查传侠听闻父母离婚的消息之后,他心中伟岸的父亲形象坍塌了,当时远在异国他乡求学的他受不了这样的打击从楼上一跃而下,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儿子的自杀对金庸和朱玫来说都是致命的打击,朱玫一个人度过了后半生,晚景甚是凄凉,就连去世身边都没有任何亲友相伴,孤伶伶地离开了这个世界。而金庸虽然如愿和林乐怡在一起了,却也没有了新婚的快乐和幸福感,他对儿子的愧疚终其一生也无法释怀了。
说起金庸和林乐怡的这段婚姻,金庸如此评价:“我们虽然相差了二十多岁,但和普通的夫妻也没有什么区别,无非就是互相迁就,平淡过日子罢了。”只能说经历了这么多段感情,金庸终于放下了自己的骄傲,彻底从武侠世界走进了平常烟火气的生活之中。就这样他和林乐怡携手走过了余生,直到2018年,94岁的金庸先生与世长辞,他笔下的故事和他自己的故事都被一起带走了,往事如烟,一切都随风飘散了。
纵观金庸的感情之路,有一开始的青涩懵懂,有穷尽所有的求而不得,有相看两相厌的悲剧,也有平平淡淡地相扶到老。可以说是金庸的感情和他的小说一样跌宕起伏,充满了戏剧性的色彩。他爱过、恨过,被伤害过、也伤害过别人,正如他在《神雕侠侣》中引用的诗句:“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一代文豪金庸先生也只是个为情所困的凡人罢了,他的离开带走了他描绘的江湖,但世人依然沉浸在自己的江湖里,继续着自己的快意恩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