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跟马超比武,诸葛亮能轻松解决,为何黄忠封五虎将时却没招了

若水史书 2024-11-01 01:53:57

关羽诸葛竞相追名逐利

建安年间,蜀汉势力逐步壮大,继马超归降后,刘备于汉中大败曹操,自封汉中王,并任命关羽、张飞、马超、赵云、黄忠为五虎将。然而,这看似光荣的封赏背后,却暗藏玄机。当初马超初降蜀汉时,关羽便欲与其比试武艺,以定高下。诸葛亮凭借三寸不烂之舌,轻松化解了这场危机。可当五虎将封赏到来时,面对关羽因黄忠同列而大怒,这位运筹帷幄的军师竟束手无策,最终还需刘备亲自出面,以"假节钺"安抚关羽。同样是关羽的不满,为何诸葛亮在两次处理时却有天壤之别?这其中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玄机?让我们一起揭开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真相。

《三国演义》中的关羽形象可谓是神一般的存在。他的传奇故事从斩华雄开始,经历了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等一系列光辉事迹。

罗贯中为了塑造关羽这一完美形象,甚至将许多历史上本属于其他人的功劳都记在了关羽名下。比如车胄之死,史书明确记载是被刘备所杀,却被改写成关羽的功绩。

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的地位同样超凡脱俗。他不仅能呼风唤雨,调动天时,更是智慧的化身。小说中的诸葛亮用三个锦囊妙计解救了刘备的江东之行,还成功预言了周瑜的命运。

然而历史上的真相却大不相同。博望坡之战发生在公元202年,而诸葛亮直到207年才被刘备请出山。这场著名的火攻之战实际上是刘备的功劳。

刘备过江娶孙夫人一事,在历史记载中是刘备一意孤行的结果。多年后他还向庞统感叹,当时诸葛亮和庞统都曾劝阻他,认为此行太过冒险。

这种改编不仅体现在战争场面上,更在于人物性格的塑造。史书中的刘备是个果断坚毅的枭雄,但在《三国演义》中却成了一个爱哭的形象。

通过这种对比我们不难发现,罗贯中在创作《三国演义》时,刻意抬高了关羽和诸葛亮的地位。这种塑造不仅让两人成为了小说中最耀眼的存在,更在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虽然小说情节有所夸张,但仍保留了部分历史真实。在一些细节描写中,我们依然能够看到历史的影子,这也为我们了解真实的三国历史提供了重要线索。

马超初降诸葛巧解纷争

西川之战后,刘备势力大涨,马超携部众投奔蜀汉。这一消息传到荆州时,正在镇守的关羽听闻后颇为不平。

马超的加入让蜀汉如虎添翼,但也在无形中打破了原有的将领格局。关羽当即派遣爱子关平前往西蜀,表面上是向刘备汇报军务,实则暗藏玄机。

关平见到刘备后,道出了父亲的心思。他表示关羽有意与马超切磋武艺,要分个高下。这个请求让刘备大为震惊,连忙召集众人商议对策。

刘备深知关羽和马超都是性情刚烈之人,若真让二人交手,必定会兵刃相见,后果不堪设想。他当即表态:"若云长入蜀,与孟起比试,势不两立!"

就在众人一筹莫展之际,诸葛亮站了出来,向刘备请命解决此事。他胸有成竹地说,这件事交给他来处理便是。

诸葛亮当即写了一封信,字里行间尽是对关羽的推崇之词。他称赞关羽"飘逸绝伦",把他的武艺抬到了至高点。

在信中,诸葛亮还巧妙地提到了马超的定位。他表示马超的水平只能与张飞一较高下,根本不足以同关羽相提并论。

这封信很快送到了关羽手中。关羽看完后,不仅打消了与马超比武的念头,还把这封信给身边将领传阅,以显示自己的地位。

诸葛亮用一封信就化解了这场危机,展现出了他高超的外交手腕。他既安抚了关羽的情绪,又维护了马超的尊严,可谓是两全其美。

这一事件的成功解决,不仅稳定了蜀汉内部的军事格局,也为日后五虎将的封赏埋下了伏笔。从表面上看,这是一场简单的武艺比试风波,实则暗含着更深层的权力较量。

诸葛亮的处理方式看似轻松写意,实则考虑周到。他既顾及到了关羽的面子,又没有真正贬低马超,让整个事件在不知不觉中平息下来。

这种平衡之道,正是诸葛亮智慧的体现。他深谙用人之道,懂得在恰当的时机说恰当的话,既不伤和气,又能达到目的。

五虎封赏军师束手难解

汉中之战大胜后,刘备决定册封五虎将军。这一决定看似简单,实则暗藏玄机,尤其是将黄忠与关羽、张飞等人同列,更是在蜀汉朝堂掀起了一场风波。

消息传到荆州时,关羽的反应比预期还要激烈。他当即拍案而起,对前来宣旨的费诗说道:"黄忠何等人,敢与吾同列?大丈夫终不与老卒为伍!"

关羽的态度让诸葛亮陷入了两难境地。此前在马超的问题上,他尚能通过一封书信化解危机,但这次面对关羽的怒火,连这位运筹帷幄的军师都显得力不从心。

事态发展到这个地步,已经不是简单的个人恩怨。这涉及到整个蜀汉的权力格局,牵动着荆州与西川两地的利益分配。

诸葛亮深知此事的棘手之处。他清楚地记得自己曾在书信中承诺过关羽的特殊地位,如今五虎将的册封却与之相悖。

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不得不向刘备坦言自己无计可施。面对军师的坦白,刘备却表现得异常镇定,他胸有成竹地说:"你就放心吧,我自有办法。"

刘备随即派遣费诗再次出使荆州。这次费诗带来了一个特殊的信物——"假节钺",这是古代君王授予的最高权力象征。

费诗面对关羽的盛怒,不慌不忙地搬出了历史典故。他提到了刘邦和萧何的故事,暗示关羽与刘备之间的特殊关系。

更重要的是,费诗强调道:"今汉中王虽有五虎将之封,而与将军有兄弟之义,视同一体。将军即汉中王,汉中王即将军也。岂与诸人等哉?"

这番话配合着"假节钺"的赐予,终于让关羽的怒气消散。他接受了五虎将的封号,同时也得到了相当于"二号皇上"的特殊地位。

这个结果表明,在处理权力关系时,有时候单纯的言语技巧是不够的。真正能解决问题的,还是实质性的利益交换。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即使是诸葛亮这样的智者,在面对某些问题时也会遇到难以逾越的障碍。这种时候,反而是刘备的实权调配更能起到决定性作用。

这场风波的平息,不仅体现了刘备的权术智慧,也暴露出了诸葛亮权力的局限性。在涉及到核心利益的问题上,最终还是要靠君主的权威来定夺。

权谋之下显露真实面貌

比较两次事件的处理方式,我们能看出其中深层次的原因。马超初降与五虎将封赏,表面上都是关羽不满的表现,实则隐藏着截然不同的诉求。

在马超归降一事上,关羽提出比武的要求实则是在试探自己在蜀汉的地位。这种情况下,诸葛亮只需通过书信确认关羽的首要地位即可化解危机。

但五虎将封赏涉及的问题就复杂得多。这不仅关系到关羽个人的荣誉,更牵涉到整个荆州势力的利益分配。

《三国演义》中刻意回避了诸葛亮束手无策的描写,这本身就说明了一个问题。在小说的塑造中,诸葛亮是最高智慧的代表,任何显示其无能为力的情节都会影响这个形象。

实际上,这次的分歧已经超出了诸葛亮能够调解的范围。关羽此时已经不是在争一时意气,而是在为整个荆州谋求利益。

刘备能够轻松解决这个问题,关键在于他掌握着实际的权力。"假节钺"的赐予,实质上是给了关羽一个特殊的政治地位。

这种处理方式也反映出了一个现实:在权力的分配上,语言的说服远不如实际的利益交换来得有效。诸葛亮的三寸不烂之舌在这种情况下也显得苍白无力。

从更深层次来看,这两次事件的差异也揭示了《三国演义》与历史真实之间的区别。小说为了塑造完美的诸葛亮形象,往往会选择性地忽略一些不利的史实。

但历史的真相往往藏在这些被忽略的细节中。诸葛亮在处理关羽问题上的无力,恰恰说明了即便是最睿智的谋士,也会有能力无法企及的领域。

这种差异同样体现在关羽的形象塑造上。在《三国演义》中,关羽被塑造成了一个近乎完美的武将形象。但从这两次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也是一个精于权谋的政治家。

关羽清楚地知道什么时候该提什么样的要求。对马超,他用比武来试探;对黄忠同列,他则直接表达不满,逼迫刘备给出更大的让步。

这些细节都说明,历史上的三国人物远比小说中的形象要复杂得多。他们既不是单纯的英雄,也不是纯粹的枭雄,而是在乱世中为自己和阵营争取最大利益的现实主义者。

通过这两次事件的对比,我们得以窥见历史的真实面貌。在权力的较量中,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用智谋来解决,有时候需要的是实打实的利益交换。

0 阅读:0

若水史书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