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江苏两会|赵俊委员:推动“医养防治康”融合优化老年共病健康服务体系

扬眼 2025-01-19 11:06:36

人口日益老龄化已成为我国社会的显著特征之一,“一老一小”问题依然是牵动全社会各方面的民生关切的重要话题之一。江苏省政协医药卫生届委员、教卫体副主任、江苏省老年学学会会长、江苏省人民医院原院长赵俊立足自身岗位和关注领域,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关切的热点,为江苏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赵俊撰写的《推动“医养防治康”融合 优化老年共病健康服务体系》的提案聚焦“老年共病”,对优化老年健康服务体系、提升医疗康养的服务水平、擦亮“苏适养老”金字招牌提出切实可行的发展举措。

【老年共病问题日益凸显,心血管代谢性疾病共病最为常见】

赵俊长期在医院一线、教学科研、管理岗位上任职,近年以来,多次赴城乡基层养老院深入调研。他拿着厚厚一叠调研资料告诉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共病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影响老年人健康和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2024年江苏省老龄事业发展报告》显示,江苏60岁、65岁以上老年人口分别占常住人口的24.5%、18.4%。2020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显示,我国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为86.39%,共病患病率为66.30%,且有持续增长的趋势,其中心血管代谢性疾病共病最为常见。

赵俊强调,“凡是家里有患病老人,子女和陪护者对于老年共病就有深刻认识。老年共病不仅让老年人自己深陷疾病之苦,更是引发整个家庭焦虑的’压力源’。老年共病表现出与年龄正相关、医疗费用高、就诊次数多、治疗周期长、死亡风险高、照护需求复杂、多重用药等复杂性特征”。

第五次全国城乡老年生活状况抽样调查统计显示,2021年老年人自评健康状况很好和好的只有42.7%、一般的为40.9%,较差和很差的达到16.4%。老年共病已成为制约老年人健康长寿、影响社会和谐稳定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亟待构建更加科学、高效的老年共病健康服务体系,以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提升其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推动健康老龄化战略的深入实施。

【三大因素制约老年共病健康服务体系的“链条运转”】

赵俊表示,老年共病健康服务体系涉及医疗、养老、康养、心理建设、情绪构建、陪护、社会化服务等方面。目前有三大因素制约老年共病健康服务体系的“链条运转”

首先是老年健康服务需求适配度和满意度欠佳。根据2022年对我省老年人群抽样调查发现,95.02%老年人认为在日常生活中需要疾病健康服务,其中66.55%认为所在社区/乡镇提供的健康服务不能满足日常需求,需求内容主要集中于疾病诊治、康复护理、安宁疗护、预防保健、健康教育方面。同时,对于脑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及呼吸系统疾病的需求程度分别占比72.24%、58.36%、54.45%和48.40%。

其次是老年共病健康服务有效供给能力和水平不足。2023年末,江苏省二级以上公立综合性医院独立设置老年医学科的比例已达到97%,已建成二级及以上老年医院80家,护理院420家。

第五次全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显示,江苏省老年人失能半失能占比为9.6%,患有一种以上慢性病的占比达79.4%。全省有各类失能、失智老年人超过139万,而且还逐年增多,但目前全省养老护理员仅有6万多人。区域老龄化差异显著,苏中、苏北地区老龄化程度高于苏南。

医疗机构、服务人数在数量、分布及资源配置上难以匹配庞大的患者群体和其多元医疗需求;老年医疗机构、老年医学科发展不充分不均衡,老年病房、老年病床、老年服务人力资源短缺,制约服务专业性和连续性。

第三是老年共病健康服务链条不畅医养康养融合不够。

医疗服务体系结构功能亟需改善,许多医疗机构仍采用专科化诊疗模式,未能有效整合多学科资源以应对老年共病的复杂性,造成服务分散和碎片化。而优质医疗资源的集中配置于城市大医院和中心医院,基层医疗机构承接能力不足,加剧共病健康服务分层失衡。同时老年综合评估缺乏统一标准,就诊与转诊机制不完善,削弱共病健康服务协同性。养老服务内容亟待提升,老年服务模式以传统家庭养老为主,社区机构养老为辅,家庭养老服务内容单一,社区机构养老服务功能不足,主要以助餐、助浴、助洁、助医和精神慰籍等基本服务内容为主,难以满足高品质、个性化需求,针对老年共病患者的综合管理服务不足。医养康养融合深度不够,服务资源存在分散、重复、闲置、割裂等问题,缺乏科学规范、连续协同、精准个性的有机融合和信息共享,导致老年人在就医和养老过程中需要多次往返,健康档案和医疗记录无法及时更新共享,影响老年健康服务连续性。

【建议从六个方面共同构筑“医养防治康”融合的健康服务体系】

赵俊指出,积极构建科学养老、专业养老、个性养老、人性养老、智慧养老的苏适养老健康服务体系,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终的的目标。需要从以下六个方面“”齐心发力”

第一是搭建老年共病数据平台与监测预警体系。充分利用电子病历数据、医保数据、健康档案等资源,搭建老年共病数据库,实现对老年健康相关数据的收集、整合。利用共病预测分析模型,预测共病发生风险和发展趋势,为共病管理提供决策依据。构建老年疾病监测预警数据共享体系,在数据安全保密的前提下实现老年健康数据的实时更新和互联互通。

第二是建立老年共病健康服务供需适配机制。制定老年综合评估标准,分析评估老年人群基本状况,明晰了解老年共病患者的服务需求与偏好,以问题和需求为导向,以目标和效果为引领。从技术和服务、人才和物资、资金和保险、政策和制度、运行与管理等多方面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需求侧适配管理。建立包含服务需求高效识别、服务供给有效提供、服务供需精准对接的渐进式供需适配机制。通过综合评估和智能监测技术,迅速而准确地把握老年人的健康服务需求;根据识别的需求,高效调配资源,提供针对性强的健康服务解决方案;通过信息平台和动态调整机制,确保老年人的健康服务需求与供给之间实现精确匹配。

第三是构建三期四级现代新型医护康养防健康服务保障体系。根据疾病急性期、稳定期、恢复期特点,强化三级医院、二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家庭四级全覆盖,构建三期四级现代新型医护康养防健康服务保障体系,促进医疗资源与养老资源深度融合。明确各级机构功能定位,强化急难危重患者救治,急性期在三级医院诊断治疗,稳定期在二级医院或专科医院康复治疗,恢复期在社区卫生机构功能恢复,后期在家庭居家日常照料。让每位老年人在疾病和健康需求时,都能得到及时、有效、安全、适宜、公平的高品质医疗健康服务。要优化完善综合性医院和专科医院、康复医院、社区医院、家庭之间联动机制,让老年人在大医院看完病后,转入康复医院、社区或家庭进行连续性的治疗、康复和照护。推动有条件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通过托管社区老年日间照料中心、为符合条件的老人提供家庭病床服务等方式,开展医养康养融合服务。

第四是推动中医药与医养防治康融合发展。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中的主导作用、在重大疾病治疗中的协同作用、在疾病康复中的核心作用。推进中医药老年健康服务向基层、农村、社区、家庭下沉,鼓励和支持中医院与养老机构开展合作,加快中医药特色技术服务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养老机构和家庭的推广。

第五是增强数智赋能老年健康服务创新。充分运用云大物移和人工智能等先进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创新医养防治康融合服务,推动全省智慧养老服务及其产业快速健康发展。加快对医养康养机构、社区和家庭基础设施建设与改造,建设智慧医养康养信息化平台,通过发展可穿戴设备、智能健康电子产品和健康医疗移动应用技术等提升医养康养服务融合。

第六是进一步做好政策保障和政策衔接。医养防治康融合发展涉及卫健、民政、医保、财政、人社、发改、体育、教育、媒体等相关部门,应适度扩大纳入基本医保支付范围的康复、护理等服务项目,进一步推进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在基本医疗保险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商业保险分担老年人健康风险的功能,并通过民办公助、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整合医养防治康服务资源。建立多部门联动合作机制,顶层设计、明确职责、统筹推进,加大资金、政策、人员保障,确保业务精准对接,服务有效融合,监管权威有力。

校对 徐珩

0 阅读:9
扬眼

扬眼

扬子晚报原创新闻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