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八十年代农村人建房子,请人帮忙不需要付工钱,是真的吗?

漫步空影 2024-12-03 14:20:43

文|张润晨

编辑|t

引言

盖房子是中国农村家庭的头等大事。七八十年代,条件虽不宽裕,但谁家盖新房,村里人都会热心帮忙。这场景,用现在的话说,既温馨又有些戏剧性。早起大伙拿着工具,锤子、刨子,甚至还有那老式的墨斗,齐刷刷地出现在主家门前,干得热火朝天,喊声此起彼伏。

这一幕,是那个年代农村生活的生动缩影,但传说中帮工不付工钱的说法,真的是这么简单吗?清晨一早,村里的壮小伙们聚到张家小院里。张家老大刚订了婚,媳妇就要求得有新房,张家东拼西凑把地基打好了,今天正好是上梁的大日子。

房梁上的红布,乡村建房的热闹场景

屋前放着几桌祭品,木匠拿着墨斗把中梁比划了好几次,喊道:“吉时到了,拉梁!”几名青壮年撸起袖子爬上墙头,站稳脚步,用粗麻绳拉起大梁。木匠在下头指挥着,顺便吟诵着“金鸡叫、凤凰来”这样的吉祥话,场面既热闹又有点紧张。

等到大梁稳稳地落在屋顶时,村里的老人放起鞭炮,孩子们欢呼着,抢着地上的糖果和花生,笑声四起。主家的女主人端着装满红枣的篮子,抬手一撒,口中念着“东红西喜、南状元、北囤米”,整个场面热烈得让人记忆犹新。

这种撒粱的习俗,不仅是一个仪式,更是对帮忙乡亲的一种礼节。

其实,在这样的建房场合,人们习惯说“不付工钱”,但这更多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说法。农民讲究的是邻里互助,你帮我家拉梁,我将来帮你家抬砖。虽然没有用“工钱”结算,但主家也不能让乡亲们白忙活。

热腾腾的大锅饭、肥美的猪肉炖粉条,再来一壶自家酿的高粱酒,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答谢。吃饱喝足,干得有劲,乡亲们嘴上不说,心里却是明镜似的——这也是一种回报,只不过是用饮食和人情来体现。

白银地区的建房习俗尤为特别。在上梁环节,主人会特意请几个父母双全的青年男子来抬梁,这不仅是体力上的要求,更被认为是对吉祥如意的祈求。过程中,年轻人爬上墙头,绳子一拉一松,大梁稳稳地放上去。这看似简单,却需要极高的默契和力量分配。

一旦不慎,大梁掉下来,不仅影响房屋结构,更可能伤人。每个人都心照不宣地认真操作,唯恐出错。上梁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大伙就能歇息。木匠师傅还得用墨斗校对大梁的位置,确保“左青龙、右白虎”符合风水讲究。

稳梁环节中,师傅会高声说道:“左高右低,财运聚齐。”听得主家人连连点头。这一系列流程结束后,撒粱成为全村的欢乐时刻。糖果、核桃、硬币在空中划出一道道弧线,孩子们跑得满地都是欢声笑语。

帮工是约定俗成,邻里互助编织人情网络

有人问了,这么热闹,真的就没有“工钱”一说?其实,并不是大家不计较报酬,而是那个年代的农村人生活简单、物质匮乏,钱不如人情值钱。帮工不仅是力气活,还是一个情感纽带。比如,今天张家办上梁,王家二婶忙得不亦乐乎。

来年王家翻修屋顶,张家老爷子带着锄头第一个赶到。这种你帮我、我帮你的循环,成为农村社会和谐的基础。有些细心的人会发现,在一些特殊场合,还是会有礼节性的报答形式。

例如,在白银地区,上梁的中梁上会挂上一块红布,里面裹着铜钱或银元,象征着吉祥和富贵。主家还会特地在宴席后给工匠一份礼物,有时是一袋粮食,有时是一只鸡。这些心意表达的,是对技艺的尊重和对辛劳的感谢。

再说到宴席。盖房时的饭菜不仅要好,还要尽量丰盛。通常都是杀猪宰羊,大锅炖肉。主家的女主人会和邻居家的大婶们一起忙活,蒸馒头、煮米饭,厨房里炊烟袅袅,一片忙碌景象。吃饭时,主家拿出最好的酒菜款待,帮工的人满头大汗却吃得开心。

人情是核心,传统在变迁中被铭记

帮工虽说不上是商业化的交易,但这种习俗却暗含了许多社会规则。在那个年代,村民间的“人情债”是非常看重的。帮工是一种无声的契约,你来我往,相互帮助。当时的农村,外出务工的少,土地生产效率有限,人们对彼此的依赖显得尤为重要。

一个村子里,哪家房子要盖,哪户需要帮忙,大家心里都有数。这种邻里互助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塑造了农村的社会网络。不过,这种传统习俗随着时代的发展正在逐渐改变。现代农村中,许多家庭选择请专业的建筑队盖房,邻里之间的帮工模式逐渐减少。

物质条件的提升让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但也让人怀念起那些纯粹的人情味。帮工不仅仅是建房的辅助,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乡土情感的象征。盖房子,不付工钱的说法看似简单,却隐藏着一代农村人的智慧与朴素情感。

从选址、动工到上梁,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讲究;从邻里帮忙到宴席款待,每一处细节都蕴含着人与人之间的深厚纽带。那个年代的农村人,或许没有多少存款,但他们用真诚和善意建起了彼此的信任,也建起了属于自己的家园。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