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创作新人才共绘戏剧新篇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4-12-21 15:31:30

2024年,戏剧舞台呈现出繁荣和创新的新面貌。不断涌现的新作品、各个孵化平台培养的新人才以及各类演艺新空间,让整个演出市场充满活力和生机。北京的戏剧创作和演出在“大戏看北京”的政策指导和不断推进“演艺之都”建设的进程中,更是佳作频出、亮点纷呈。

《永定门里》展现北京人艺对于“京味戏”的传承、探索与创新。

《苏堤春晓》运用各种舞台高科技手段,表达丰富情感。

■创作

“科技+艺术”推动舞台出新

创作力是演出市场发展的根本。今年戏剧舞台不仅原创剧目数量明显增加,而且在题材、形式、手段上都更加创新和多元。“科技+艺术”的深度融合成为推动戏剧发展的新质生产力,为舞台创作开辟了更多的可能。

国家大剧院出品,与中国戏曲学院联合排演的京剧《白蛇传》,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田沁鑫创作的音乐话剧《受到召唤·敦煌》《苏堤春晓》,由莫言编剧、王可然导演的央华大戏《鳄鱼》,由90后戏剧人朱虹璇编剧、导演的话剧九人原创新作《翻山海》……都在探索全新的故事形态和讲述视角的同时,充分运用各种舞台高科技手段表达丰富情感,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舞台艺术审美实现“双向奔赴”,成为一票难求的“爆款”。

在题材上,原创新作也呈现出守正创新的新面貌。北京人艺原创话剧《永定门里》展现出北京人艺新时期对于“京味戏”的传承、探索与创新。新创大戏《咫尺千里》不仅是中国评剧院在新时代对传统文化活态表现的一次成功探索,更是对评剧艺术传承与发展的一次有力推动。北方昆曲剧院原创当代新作《李佩先生》也成为昆曲艺术发展之路上的一次突破与创新。

繁荣的戏剧演出还体现在众多戏剧节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如“大戏看北京”2024展演季、北京人艺国际戏剧邀请展、第八届老舍戏剧节、第十七届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等等,涌现了众多题材新颖、内容多元的新人新作,促进了戏剧文化的交流与传播。第七届中间剧场科技艺术节更是与AI技术深度联结,以“AI登场”为主题,推出了多部全方位探讨AI参与舞台创作、影响人们生活的舞台新作。

■人才

新机制平台培养青年力量

人才是文艺发展的基础和未来。2024年,戏剧界对青年艺术人才的培养愈发重视,推出了各种多元机制的扶持和孵化平台,为青年戏剧人提供了宝贵的创作机会和展示舞台。

北京市文联的“大戏看北京”文艺创作孵化平台,包括精品创作项目和青年人才项目。2024年青年人才项目的应征者普遍水平较高,其中不乏诸多获得过“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奖”“荷花奖”“金鸡奖”“金钟奖”等重大奖项的青年文艺工作者,科学的培养体系和强大的导师阵容引领青年文艺人才在创作的每一个环节都精益求精,实现“出人才”和“出精品”相贯通。

中国国家话剧院不仅每部新创剧目都积极给予青年人才机会,而且延续“青年导演创作扶持计划”品牌项目,第三季从冯梦龙的《三言》中深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着眼于现实题材创作,推出一系列由青年导演的原创新作。北京人艺不仅以人才培养为主要目标,推出了《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酒店轶事》等作品,同时持续开展青年演员培训计划、舞美专业技术培训等人才项目,提升青年演职人员综合素质,完成表演学员培训班和编剧、导演人才培训班教学工作。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由宽友文化与话剧九人联合主办的2024培源艺术节,以“新青年、新市场、新视野”为理念,为青年艺术人才和中国原创艺术作品提供了一个孵化展示和推介的平台。孵化单元的20部展示作品均免费向公众开放,体现了艺术节的公益性,也为青年创作者搭建了与观众直接交流的平台。

■业态

演艺新空间带来行业新发展

今年,演艺新空间呈现持续走热的蓬勃发展态势。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发布的《全国演出市场发展简报》显示,小剧场、新空间演出内容和形式多元,更多艺术类型开启沉浸式表演探索,观众参与的互动戏剧项目持续受到青年观众喜爱。

今年,北京市演艺服务平台演艺空间培育项目推出了25个新空间培训项目入围名单,海淀区也发布了“十大演艺新空间”。演艺新空间还发挥自身优势,举办各种不同主题形式的戏剧节,比如繁星戏剧村的当代小剧场戏曲艺术节等。这些演艺新空间不仅满足了观众对戏剧演出的多样化需求,而且为演出市场和行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增长点和上升空间,推动了演艺与其他产业的融合与发展,将在未来形成更加多元化的新的文化生态。

回顾2024年的戏剧舞台,我们看到了新创作、新人才、新空间三大亮点交相辉映,共同绘就了戏剧艺术的新篇章。但同时也要清醒意识到目前戏剧创作的各种问题依然存在,要避免艺术创作的浮躁之风、舞台技术的滥用之风和形式大于内容的空洞之风,注重作品的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才能推动戏剧艺术和演出市场的健康发展。

本报记者王润文方非摄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