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长江之歌|红色渡口,寻找胜利的密码

新华报业网 2024-12-21 18:07:19

油画《巧渡金沙江》(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四渡赤水纪念馆内展厅(四渡赤水纪念馆供图)

油画《飞夺泸定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藏)

渡江战役纪念馆(视觉中国供图)

油画《百万雄师下江南》(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千帆竞渡”群雕巍然耸立渡江胜利纪念馆外。李宁凯摄

从“四渡赤水”“强渡大渡河”到“百万雄师过大江”——

红色渡口,寻找胜利的密码

长江,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流淌着璀璨的中华文化,在长江流域,一个个“红色渡口”,则见证了中国革命历经艰难险阻,无数革命先烈冲锋在前、流血牺牲,赢得中国革命胜利的伟大历程。

今年是红军长征出发90周年,也是渡江战役胜利75周年。回望历史,在这条波澜壮阔的长河边,“红色渡口”见证了怎样的英勇跨越与红色传奇?今天,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又该如何从新的“渡口”再次出征?

对话嘉宾

刘波军史专家、国防大学教授

吴小宝渡江胜利纪念馆原馆长、二级研究馆员

王高渡江战役纪念馆研究保管室主任

母彦碧四渡赤水纪念馆党组副书记

曹行燕四渡赤水纪念馆研究室副主任

邹毅《我送亲人过大江》作者、原新华社摄影记者邹建东后人

红色渡口,见证那一次次英勇的跨越

长江文化观察团:从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上的“巧渡金沙江”“四渡赤水”,到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过大江”,在长江这条波澜壮阔的水域上,有哪些重要的“红色渡口”,发生了哪些重要的战斗?

刘波: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重要讲话中指出:“在漫漫征途中,红军将士同敌人进行了600余次战役战斗,跨越近百条江河……”讲话中提到血战湘江、四渡赤水等8个著名的战役战斗,有6个发生在长江流域的渡口。可以说,当年红一、二、四方面军和红25军征战过的红色渡口,都见证了长征的艰苦卓绝与红军将士的不怕牺牲、英勇善战。

长江干流上的长征渡口,主要有云南的石鼓镇渡口、禄劝县的皎平渡渡口,会泽县的树桔渡口。中央红军著名的巧渡金沙江即发生在皎平渡;红二、六军团渡过金沙江的地方在风景如画的丽江石鼓镇;“战略骑兵”红九军团在树桔渡口渡过金沙江。

长江支流上的长征渡口,则主要位于赤水河、乌江、嘉陵江上。

四渡赤水是中央红军长征中最精彩卓绝的一次军事行动。1935年1—4月,红军在土城、元厚,二郎滩、太平渡,茅台镇等渡口过河。在毛泽东、中革军委指挥下,3万多红军往来穿插于数倍于己的国民党重兵包围之中,游刃有余,最终夺取了战争主动权。

嘉陵江,是长江支流中流域面积最大的河流。1935年3—4月,红四方面军在四川广元的鸳溪口、塔子山、涧溪口等渡口,发起气势恢弘的嘉陵江战役。歼灭川军12个团,1万余人。“打过嘉陵江、迎接党中央!”红四方面军随即挥师西进,踏上长征路。之后,横扫涪嘉地区,渡过涪江,攻克江油。今天,在江油市中心,仍矗立着当年红军修建的解放江油纪念碑。

中央红军长征在贵州期间两次胜利突破乌江;红四方面军一过草地后的第一仗——勇克包座;单独长征的红25军在石塔河打出巧妙伏击战等重要战斗都发生在长江流域。

浓墨重彩的还有大渡河,它是长江支流岷江最大的支流。1935年5月25日,18名勇士在四川省石棉县安顺场渡口强渡大渡河;考虑到江宽水急,渡船仅余3只,追兵日益迫近,中革军委决定兵分两路,夹河而上攻取泸定桥,22名勇士攀爬铁索,飞夺泸定桥,成为长征壮丽史诗中精彩的篇章。

吴小宝:从“红军不怕远征难”到“百万雄师过大江”,长江流域的红色渡口,见证了中国革命如何从艰难险阻走向最终胜利。1949年4月20日,人民解放军在“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豪迈口号的鼓舞下,发动了伟大的渡江战役。西起江西九江、东至江苏江阴,百万大军在千里防线上强渡长江,4月23日占领南京。

4月20日,在安徽芜湖市繁昌区板子矶,解放军从邻近的无为县强渡长江,成功在此地登陆。板子矶因此成为“百万雄师渡江第一船登陆点”,标志着渡江战役的正式开始。这里也是电影《渡江侦察记》的拍摄地。

与此同时,在西起九江东北的湖口、东至铜陵枞阳镇等多处地段,第二野战军也发起强渡长江行动,共同从多个方向对国民党军长江防线发起全面冲击。在江苏江阴要塞地段,在地下党等积极策反下,江阴要塞成功起义,解放军东路部队顺利由此突破防线,加快了整个渡江作战的推进速度。

紧接着,在扬州三江营,第三野战军于4月21日夜至4月22日凌晨强渡长江,成为渡江战役中较为关键的一次突击。而后扬中渡口又因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成为双方争夺的焦点。

4月23日,在南京浦口,解放军集结兵力,进行最后的攻势。夜幕降临,下关发电所的运煤船——“京电号”小火轮,不断往返长江两岸,奋战11小时,运送了1400多名解放军指战员过江。南京解放,也成为新中国崛起的重要里程碑。

红色传奇,讲述军民间的“双向奔赴”

长江文化观察团:总书记在视察渡江战役纪念馆时指出:“渡江战役的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船划出来的。”提到渡江,很多人脑海里都会想起经典照片《我送亲人过大江》中的那位“大辫子姑娘”。在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过程中,“红色渡口”见证了军民间怎样的鱼水深情?

邹毅:《我送亲人过大江》是我父亲邹建东拍摄,他当时是新华社第八兵团分社记者,跟随第三野战军打下扬中第二天,从扬中横渡夹江,进攻对岸的丹阳。此时父亲看到,万军丛中,一个划船的小姑娘特别显眼,在宏大的战争场面中,竟有这样一种柔美,他立刻拿出相机把这个画面记录了下来。有关战争的摄影作品大多展示冲锋陷阵的“硬核”场面,但这位送解放军过江的“大辫子姑娘”,柔弱却矫健的姿态,给冰冷、紧张的战争场面平添了一抹温情。这种温情是什么?是军民鱼水交融的深厚情谊。一群身着军装的战士中,出现一个渔家女的身影,说明老百姓被充分发动起来,这艘小船承载的,正是共产党领导的军队为什么能取得胜利的密码。

王高:百万大军渡江作战,物资保障的重要性可想而知。据不完全统计,仅在山东、苏北、皖北动员的临时民工就达320万人;苏北、皖北筹集与运送前线的粮食达3.4亿多斤;山东的妇女广泛开展了“每人做双过江鞋”活动,赶制布鞋200多万双。年轻的小伙、姑娘,报名充当船工,连60多岁的老船工,50多岁的老大娘都不甘落后。仅安徽无为地区就有3400多名优秀水手参加渡江作战。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年仅14岁的马毛姐,主动要求参加渡江先遣队,冒着敌人密集的炮火,把第一批渡江勇士送上南岸,返回途中又抢救翻沉的两条船上16名战士,立下一等功。

曹行燕:在红军长征途中,很多渡口也见证了军民鱼水情。中央红军一渡赤水河时,如何在赤水河上快速架设3座浮桥,是当时红军摆脱危机的关键。周恩来亲自带领参谋人员,指挥工兵连队勘测选定架桥地点。土城镇老百姓卸下自家门板,扛到河边帮助红军搭建浮桥。赤水河水流湍急,好几次桥快建成了又被激流冲散。当地老百姓跳入冰冷刺骨的河水中,同红军战士一起,将连接的船只牢牢固定。1935年1月29日凌晨,中央红军从浑溪口、蔡家沱、元厚等渡口渡过赤水河,向川南急进。中央红军渡河之后,有一些受伤的战士留在了赤水河畔。比如老红军何木林因在战斗中负伤留在土城镇,为保护救他的村民,他伪装成聋哑人长达14年之久,直到解放后才开口说话。1962年,何木林被认定为红军身份并享受公费医疗,然而,直到离世,他从未使用过这张医疗证。

传承红色精神,让“渡口”成为“入口”

长江文化观察团:《中国红色旅游发展报告(2023)》显示,全国红色旅游接待人数已突破20亿人次。在此背景下,“红色渡口”如何把长江红色资源利用好、把长江红色传统发扬好、把长江红色基因传承好?

母彦碧:四渡赤水纪念馆位于四渡赤水第一渡口,是国家一级博物馆,并入选“2022全国文化遗产旅游百强案例”。近年来,我们综合运用雕塑、油画、图片、文字、实物相结合的方式,采用声、光、电等技术手段,系统展示“四渡赤水、出奇制胜”的战争史。除了讲解员“讲”+“演”的讲解形式,游客还可通过VR互动设备、全息投影等,沉浸式感受当年的烽火岁月。同时我们创建四渡赤水艺术团,在深挖历史的基础上讲好红色故事。现在,位于四渡赤水第一渡口的贵州省土城镇,已建成以四渡赤水纪念馆为龙头,包含女红军纪念馆等17个场馆的博物馆小镇。下一步,我们还将联动云贵川渝三省一市筹备成立“四渡赤水纪念场馆联盟”,构建红色基因传承体系,让红色历史在新时代焕发更大光芒。

王高:一直以来,我们都在思考如何让红色教育更加深入人心。“我为大军送物资”是渡江战役纪念馆精心打造的一项社教活动,预约名额经常“秒光”。我们根据馆藏文物“小推车”,精心制作了仿制品,孩子们可以穿上草鞋,推着装满物资的小车,体会当年人民群众支援部队的情形。我们的奖品是“支前一等功”奖状、渡江胜利纪念章礼盒、“将革命进行到底”定制毛巾等,不仅对参与者是一种鼓励,更是一份历史的传承,让大家把这段珍贵的红色历史带回家。举办这样的活动,就是希望能够活化革命文物,改变以往红色教育单纯依靠图片、展板的简单形式,通过让大家亲自参与、亲身体验,将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吴小宝:近年来,江苏、安徽、上海、浙江等地20家与渡江战役相关的纪念馆、革命旧址、烈士陵园成立渡江战役纪念馆(地)合作联盟,在陈列展览、藏品研究、社教活动等方面交流协作、创新红色文化传播方式,上线的“渡江战役学术知识库”社会反响热烈。红色文化为什么要不断讲?我认为,就是要树立一个正确的党史观,就是要把握规律,振奋精神,提升精气神。所以,我们这些红色场馆的讲解员,不能从故事到故事,让人家感动就完了,那很容易变成一个故事会,没有上升到哲学思维、辩证法的角度去看待问题,挖掘得不够;而一些专家学者容易从理论到理论,做不到深入浅出,鲜活感人。如何把这“两张皮”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是我们今天讲好红色故事尤其要思考的问题。讲解也好,讲课也罢,一定是把历史和现实挂钩,把当下摆进去,把听众摆进去;要学会表达,润物细无声,让人们感觉到党史就在我们身边,在红色文化中汲取精神动力、奋进力量。

记者手记

在新的“渡口”再次启航

著名学者、新闻理论家梁衡在《觅渡,觅渡,渡何处》中这样写道:“当一个人从道理上明白了生死大义之后,他就获得了最大的坚强和最大的从容。这是靠肉体的耐力和感情的倾注所无法达到的,理性的力量就像轨道的延伸一样坚定。”

今天,当我们以“红色渡口”为视角,沿着长江追溯那段红色的历史,那些宏大、惊险、悲壮的战争场面,鲜活、细腻、感人的勇士群像,以及在枪林弹雨呼啸的江面上,渔民们驾驶着小木船运送部队渡江,那些无畏穿梭的身影,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何为“最大的坚强”与“最大的从容”。

如今,泸定桥景区已成为重要的景观文物,前去体验的游客络绎不绝。遥想当年,13根铁索横跨波涛汹涌的大渡河之上,22位红军战士在枪林弹雨和烈火封锁下攀爬冰冷的铁链,奋勇跨越,那场景惊心动魄,令人肃然起敬。

为什么在长征途中,面对敌军围追堵截,红军战士能以无畏的勇气和卓越的智慧,一次次冲破险阻,成功强渡天堑?为什么在渡江战役中,人民解放军仅以木帆船为主要运送工具,便能突破国民党军苦心经营的长江防线?为什么在艰苦的战争时期,众多百姓甘愿拆下自家门板为红军搭建浮桥?为什么渔家女马毛姐,14岁的小小年纪,却能在子弹划破手臂的情况下,一次次往返于长江两岸,划船助解放军渡江?

答案很简单:他们希望普天下贫苦大众都能过上幸福的生活。

罗有荣将军泛黄的笔记本里记录了中央红军一渡赤水时,朱德总司令动员全体指战员时的话语:“自己不要命,是为了千千万万的劳苦大众能很好地生存!自己不要钱,是为了天下的穷人过上富裕的日子!自己不要家,是为了全国每个家庭都能幸福地团聚和生活。”马毛姐说:“跟着共产党,老百姓才有好日子过!”这种“双向奔赴”,正是人间正道。它让渡口超越了地理标记,记录下中国革命历程中的一道道曙光,也为我们在新时代的征途中,点燃一盏永不熄灭的奋进明灯。

历史的长河奔腾不息。今天,世界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面对可能遇到的风高浪急,甚至是惊涛骇浪,我们将怀揣着对未来的信心和对理想的坚守,继承先辈们的勇气与智慧,在新的“渡口”再次乘风启航。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陈洁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