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低空经济崛起的大趋势下,东营区紧抓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测网络建设国家试点和无人机赋能自然资源管理省级试点“双试点”建设的契机,构建以无人机为核心的“全场景覆盖、全业务定制、全链条管理”的空间动态监测体系,助力东营市打造“黄河口天眼”无人机低空感知网络体系。
据悉,围绕构建无人机智慧监测监管模式,东营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东营分局创新“1+8+N”机制,即1个无人机指挥中心、8台无人机机场、N个控制端口,通过对无人机进行综合管理、协同调度,实时监测项目生成到项目竣工全过程,实现对土地要素全生命周期信息化管理,对疑似违法行为精准识别预警,提升自然资源数字化治理能力。
在对国土空间“全天候、全方位、智能化、动态化”实时监测的过程中,东营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东营分局进一步加强业务融合,着眼智能预警,赋能调查监测执法,让“两违”巡查更高效;强化地理空间融合,赋能项目要素保障,让勘查现场更精准;推进地物智能识别,赋能基层耕地保护,让耕地红线更清晰;探索智能规划航线,赋能日常动态巡查,让反应调度更快捷,从而实现自然资源和规划全链条管理。
“近年来,自然资源监测监管的工作要求逐渐提高,巡查举证图斑变多,对上级下发的大量疑似问题图斑,我们会在无人机平台一键上传所有图斑,平台会根据上传的任务图斑空间分布、业务类型、时间期限,将任务分配给最合适的无人机,智能生成巡查最佳航线路径并自动选择每个航点的图像拍摄方式,再进行信息的回传。”东营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东营分局测绘管理办公室工作人员介绍,这样一来,就可以通过无人机,实现自动、无死角普查核实,大大减少了时间、人员成本,目前成功飞行地块1860个,飞行1589架次,飞行里程16344.8公里,飞行时间累计429.9小时。
此外,该局还借助无人机平台的内容快速识别功能,让无人机在巡飞过程中自动识别违法用地、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疑似问题图斑,并通过平台、微信小程序预警至相关科室,实现执法监察由事后发现转变为事前监管、由被动发现转变为主动发现。“以前卫片核查过程中,用的是人工巡视、卫片巡查模式,不仅效率低,效果也不是很好。现在用上了无人机,只需要把图斑导进去,无人机进行自己起飞,遇到违法用地情况还能智能预警。我们通过无人机定期巡飞功能对批而未供、供而未建、设施农用地、临时用地等拟建、在建项目进行定期巡查,大大提高了自然资源执法质效。”执法办公室工作人员说。
该局还利用无人机在收储、供地之前进行现场勘查,了解拟收储、供地范围的具体情况,是否存在未批先建未供即用的行为、是否达到“净地”供应的条件、是否超范围建设等,先后对科教园片区项目、东营高铁站项目、国家能源集团胜利电厂项目等17个项目进行全程监测,总面积731.93亩,实现了土地利用全过程动态巡查。
“1”次监测、服务支撑“N”项自然资源和规划管理业务巡查,东营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东营分局借助科技手段,实现从“按需被动”监测到“动态主动”监测、精准推送的转型升级,开创东营区自然资源和规划事业发展新局面,助推自然资源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下一步,东营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东营分局将进一步打通无人机平台与东营区其他平台的壁垒,链接上级部门下发的影像数据、镇街的视频监控等,形成立体式、全方位、多角度、多时段的全域感知体系,打造全域低空智能感知平台。同时也可向其他区直部门传输无人机实时巡检视频、状态数据等,业务范围可包含森林防火、城市管理、化工区巡查、灾害预警及应急处置、人群密集度监测、重点工程监管等多项场景,多部门资源共享、数据共用,降低重复采集,真正实现“一飞多用”“一网治全域、一屏观全区”。(大众新闻·黄三角早报记者李小凡通讯员李鸢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