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2日,由北京曹雪芹学会与北京大学曹雪芹美学艺术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2024年学术年会在京落幕,来自全国各地百余位专家学者齐聚北京西山,谈红论曹,共赴一场学术盛宴。
此次年会持续两天,自10月起便面向全国学者发出了以曹学、红学为主题的学术邀请函,共征集到参会论文百余篇。经过组委会专家的严格审核,最终遴选出数十位优秀论文作者在年会上进行了深入交流。
开幕式上,北京曹雪芹学会创会会长胡德平等共同回顾了曹学、红学数十年来的研究历程,并对数字时代下曹红学研究的未来进行了展望。胡德平谈到,曹雪芹研究要充分重视涉及曹雪芹相关文物、文献、田野调查等的文化价值;认真学习清代历史的典章制度以及涉及的百科知识。同时,他认为曹雪芹研究要拥抱新技术。
主旨发言环节,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段启明深入阐述了《曹寅全集》对于曹学发展的重要性;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熙中从《红楼梦》中的细节出发,通过文本细读与版本考察,揭示了作品的深层内涵;北京市海淀区文物管理所退休干部闫宽结合清代清漪园的“耕织图”与《红楼梦》中的大观园意象,进行了富有深度的文史考察;胡德平从清人徐继畬父子的夫妇伦理观出发,与《红楼梦》中的情节相联系,探讨了那个时代人们的人性、个性觉醒以及婚姻观的变化。上海外国语大学原副校长冯庆华结合人工智能技术,探索了其在《红楼梦》教学与研究中的辅助作用。他认为,在数字技术的支持下,《红楼梦》等古典文学作品的研究不再局限于单一的文本形式,而是可以拓展到音频、视频、图像等多种媒体元素相互融合的多模态场景。这种多模态场景下的融合与创新不仅丰富了作品的表现形式和传播渠道,还有助于吸引更多跨学科的研究者和受众关注古典文学作品的研究和传承。
值得关注的是,进入数字时代,《红楼梦》同人文、影视剧、舞台剧等更多的红楼衍生文化的发展,将它的传播拓展到了更宽阔的领域。与会学者分别从《红楼梦》的版本、译介传播、衍生文化等多个方面进行探讨,分析数字时代曹雪芹《红楼梦》文化传播的特点。内蒙古曹雪芹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李姝墨认为,数据挖掘技术在《红楼梦》研究中的应用,提供了新的视角。通过文本分析与网络分析,研究者可以揭示人物关系网、情节架构及主题发展等潜在规则。使用自然语言处理(NLP)技术,分析角色对话频率与情感倾向,进一步为理解角色动机与故事走向提供量化依据。
李姝墨还观察到,宽广的数字生态系统推动了丰富的衍生产品的开发。根据已有的用户需求调查,文创产品如《红楼梦》主题的手机壳、文具、艺术品正在市场上走俏,数据显示这些产品的年销售额增长率达30%。此外,基于《红楼梦》的沉浸式体验项目,像线下展览与虚拟现实技术结合的演出,吸引了大批年轻观众。
在与会专家学者看来,数字时代为《红楼梦》的文化传播打开了新的维度,推动了跨文化交流与创新应用,同时也提出了新的问题与挑战,需不断探索与完善相应的传播策略与保护机制。
据悉,除了数字时代的《红楼梦》文化传播议题,与会专家学者还就曹雪芹的人文思想、《红楼梦》与物质文化、《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曹雪芹西山故里”建设研究,共五个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