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好累啊”“明明每天也没干什么,但就是觉得好累”“不瞒你说,一起床我就觉着累了”……不知何时起,“喊累”似乎成了当下许多年轻人的日常,进而衍生出了“累点低”这一热梗,用来形容年轻人极易感到劳累的身心状态。“累点低”话题一出,引发共鸣的同时也带来了争议。
本该朝气蓬勃的年轻人为何总是喊累?这届年轻人的“累点”真的很低吗?
一
对于年轻人喊累的现象,很多长辈表示不理解:“又不是在田间地头干农活,也不是在厂里干流水线,能有什么累的?”
其实,许多年轻人作为互联网“原住民”,在语言表达上习惯了夸张与戏谑。自嘲“累点低”,倒不是说体质上真的弱不禁风,而是在当前社会环境下,自我总结出的一套“处世哲学”。
这其实是一种“节能模式”。时代不同了,以前的人到点就能下班,各有各的生活与消遣。但在信息化普及的当下,许多年轻人所谓的下班,有时候不过是换个地方加班而已,工作群里随时可能被@,手机随时会被“夺命连环call”,不管是在旅游还是在听演唱会,经常能看到职场人掏出电脑“随时随地大小班”。因为无法时时刻刻保持饱满的工作状态和热情,年轻人只能以“低电量模式”来满足24小时超长待机的工作需要。
这也许是一张“免责声明”。与老一辈相比,当下年轻人显然关注自我。与其在社交场上戴着面具伪装自己,有些年轻人索性直接拒绝无效社交。“我累点低,先回去躺着了”何尝不是对“酒桌文化”“饭局社交”的一种委婉拒绝。难怪有年轻人说,“丢掉社交压力,我的精神状态比谁都美丽”,更有年轻人用“我累点低,难当大任”来拒绝老板画的大饼。
这还可能是一层“保护色”。其实从本届巴黎奥运会采访阶段,跳水冠军全红婵那句“谁不累啊!”也能窥见几分年轻人的心态。既然“累”是客观存在且难以避免的,那么自嘲一句、“自黑”一把,也不失为一种“苦中作乐”的减压方式。事实上,嘴上喊着“累点低”的人与时刻准备着的“卷王”,往往是同一群人。一边喊累,一边支棱,这才是部分年轻人的真实写照,看似消极处世,但其实是更为积极的长期主义生活哲学。
社交平台上,网友们诉说着自己“累点低”的日常
二
当然,调侃归调侃,年轻人看似玩笑话的背后,也有无奈。我们会不时看到这样的新闻:末班的地铁上,有年轻人累到睡着;林立的写字楼里,有年轻人压力大到只敢偷偷在洗手间哭上两分钟;社交平台上,有年轻人疯狂吐槽,宣泄着现实生活中无处排解的苦闷。今天的年轻人享受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带来的舒适与便捷,同时也承受着节奏加快、竞争激烈带来的冲击。
比如,重重现实压力下的焦虑。有的人掏空钱包实现了买车买房,但早早背上的贷款让他无力享受生活,再累也不敢轻易停歇;有的人满怀憧憬来到了北上广,然而高昂的生活成本让他融不进去也留不下来;有的人上有年迈的父母要赡养,下有年幼的孩子要养育,竭尽全力挑起家庭的重担,但依旧力不从心。任何的意外或风险,都足以成为压垮他们的最后一根稻草。
比如,找不到奋斗方向的茫然。初出校园的年轻人胸怀满腔热情和远大理想,但现实往往给他们泼了一盆冷水。有人毕业即面临求职难的问题,不知该坚持所学还是“脱下长衫”;有人进了梦想的单位,但琐碎的工作让人找不到价值感,复杂的人际关系更是叫人疲于应付;更有年轻人自嘲是“疲惫的社畜”,工作上的付出和回报完全不成正比,“想辞职,但又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好像被困在了格子间里,一点点消磨掉年少轻狂时天地任我闯的锐气。
比如,生活秩序被打乱的颓丧。有的年轻人已经很久没有机会好好欣赏一场夕阳,好好享用一顿晚饭;有的年轻人因为工作的忙碌,一次次地放朋友鸽子,挤不出一点时间来陪伴家人;还有的年轻人把报复性熬夜、暴饮暴食当作疲惫生活里的“安慰剂”。那些本该自由支配的日常,好像都变得无力掌控,让人感到深深的无力。
可见,比起高强度体力劳动带来的身体疲惫,内心价值感缺失所引发的精神内耗,更让许多年轻人感到“累”。
三
从“佛系”、“躺平”到“侧卧”,再到如今的“累点低”,年轻人的精神状态时不时就要被拉出来“审判”一番,然而社会心理现象的出现背后总有各种复杂成因。对于年轻人“累点低”的问题,笔者也有一些感触。
这是人生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作家铁凝在《一千张糖纸》中借小女孩之口这样说道,“这时我忽然有一种很累的感觉,我初次体味到大人常说的累,原来就是胸膛里的那颗心突然加重吧”。不谙世事让孩子们在精神上意识不到累,而“成熟懂事”的成年人意味着要在精神上“负重前行”。
成年人的世界里没有“容易”二字,从焦虑疲惫到豁达坦然,累是人生成长与成熟的必经之路。因此,对年轻人来说,也需要多一些韧性,在事上磨、在干中学,像竹子一样,只有经历风吹雨打都茁壮成长,才能撑起一片天。
卸掉点包袱,脚步才能轻快起来。有毕业生吐槽,3年前自己本科毕业,offer接到手软;没想到考研深造3年后,找工作比以前难。年轻人面临的一些问题,需要全社会做好托底和助力工作,切实解决青年就业、住房、婚姻、育幼、养老等难题,这样年轻人才能没有后顾之忧,更加充满希冀地去拼去闯。对年轻人的成长多一些耐心和关爱,相信他们的脚步也会越走越轻快。
怀揣着梦想,磨砺就不会只是苦味。总有人认为年轻人喊累是身在福中不知福,但年轻人表示只要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累点就会瞬间down到低点。如果是在追寻梦想实现自我的道路上,那么再苦再累都是甘之如饴。
所以我们看到,年轻的运动员在训练场上挥汗如雨,在竞技场上不懈拼搏;年轻的科研人员在实验室里不舍昼夜,在专业领域孜孜不倦;还有更多的年轻人下班后去夜校充电,不觉辛苦只觉充实,周末时citywalk、cityride,不仅不喊累,反而直呼享受。可见,累点阈值的高低,关键在于是否找到了内心的源动力。
年轻人自嘲累点低,不等于精神颓废,也不代表现在的年轻人一代不如一代。关注年轻人,不该一味苛责,一味质疑。要看到年轻人“累点低”背后的压力,也要看到年轻人“累而不倒”的坚强,只有倾听年轻人的心声、理解年轻人的诉求,才是年轻人议题的正确打开方式。
用户12xxx80
作为一个浙江人这观点是事实[呲牙笑]主要是现在的年代好家庭比较安稳家里劳动力缺少引起的,记得我和几个同事一起培训的时候领导说把教室打扫一下结果一圈下来都说累死了真是暴汗啊[呲牙笑]没扫几下就累死累活了,经历的风雨少不懂得珍惜,也许是正常吧但直觉告诉我这样对不是年轻人该有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