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明成祖朱棣和皇后徐氏的合葬陵寝,明十三陵长陵将迎来修缮。最近,北京市文物局公布其文物建筑修缮工程方案,给出修改意见——应遵循“最小干预”原则,严格控制工程量。
在明十三陵中,长陵的年纪最大,建筑规模最大,地面建筑也保存得最为完好。这座陵寝从朱棣迁都北京以前就开始建设,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建成。朱棣取名长陵,有“长远”之意。从布局上看,长陵分为神道前导建筑和陵宫建筑两部分。神道总长约7.3公里,由南向北依次建有石牌坊、三孔石桥、大红门、长陵神功圣德碑亭等一系列设施建筑。陵宫建筑占地约12万平方米,呈现前方后圆的形状。其中,前面长方形部分由三进院落组成,圆形部分是宝城。
此次长陵修缮的重点——方城明楼,是宝城内最主要的地上建筑。砖石砌筑的方形墩台上面,建有一座重檐歇山顶的明楼。明楼的上下檐之间向南侧有榜额,上书“长陵”两个金字。明楼内有一座圣号碑,龙首方趺,篆额“大明”,碑身楷书刻“成祖文皇帝之陵”。“成祖”是朱棣的庙号,“文”是谥号。
市文物局提出,长陵方城明楼等文物建筑的修缮工程应遵循“最小干预”原则,减少建筑各部分构件的更换补配。修缮过程中应严格按传统工艺、传统材料的做法,最大限度保留文物建筑的历史信息。还有一些细节需要特别注意。比如,建筑屋面修缮时应对现存瓦件实施有效保护措施,确保拆卸瓦件不受损坏;石构件的清洗修补不宜采用化学手段,应使用物理方法。昌平区明十三陵管理中心将做好修缮后相关文物的日常养护工作,及时发现和排除隐患,确保文物安全。
2003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以来,明十三陵先后实施过数十项保护修缮工程,德陵、康陵、庆陵、泰陵、裕陵、茂陵等陵寝相继完成修缮和环境整治。其中,明长陵神功圣德碑楼、祾恩殿、裬恩门、龙趺碑亭等文物建筑进行了修缮。较大规模的一次修缮是在2014年,对长陵神功圣德碑楼的墙体、瓦面、木结构房檐等重点部分进行了修缮,按照历史资料恢复其原貌。
随着一系列文物保护工程的推进,预计到2030年,明十三陵帝陵陵寝将实现全部开放。目前,长陵、定陵、昭陵、康陵、永陵、思陵6座陵寝已经开放。2026年至2028年,茂陵、泰陵、德陵和新行宫遗址将逐步开放;2029年至2030年,献陵、裕陵、庆陵将实现开放。
记者李祺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