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我有事去南京,江苏的几位作家朋友邀我去汤山镇附近的阳山碑材风景区游览,真是大开了眼界。
阳山在南京的东北面,距南京约25公里。阳山原名羊山,从南京向东北方向看,阳山果然山羊的两只角,所以当地人称它为羊山。那是一座石山。南京一带的山脉石质多属石灰岩,容易风化,但阳山的地理位置使之形成的石灰岩岩层厚重、完整,且石质黝黑而有光泽,从南北朝开始,阳山就成为南京采石的主要处所。20世纪80年代初,南京对阳山碑材景区进行了山体绿化,并建立了明文化村,吸引众多游客观光。
我们步入南京市明文化村(阳山碑材)景区,沿着山道向山巅攀登,呈现在眼前的是一个广袤而荒凉的古采石场。路边荒草漫道,遍地是碎石片。据说,这里正是明代开凿巨型碑材的所在。
当地的导游说,明成祖朱棣当上明朝第三任皇帝后,为了消除“叔夺侄位”的坏名声并笼络人心,他便大张旗鼓地为父亲朱元璋树碑,歌颂其功德,来显示自己的仁孝之道。他大大扩建明太祖朱元璋与皇后的合葬墓明孝陵,准备在孝陵前树立一座空前巨大的“神功圣德碑”。为了建造巨碑,朱棣派人四处寻觅优质石材,终于选定在阳山采石。据说,永乐三年(1405年)八月,朱棣正式下诏开凿阳山碑材。为了这项浩大的工程,从全国招募了数万名工匠。
当年的采石场位于阳山西南麓,约3万多平方米,横陈着三块巨大的碑材。我们先看到的是碑额的石材,它已脱离山体,差不多有10米高、重约6118吨,石材上有雕刻龙头、龙爪、龙尾而留出的石芽。沿着山路往上走,看到的是一块碑座的石材,这是巨碑的基础部分,用来“驼”碑身和碑额,它的一端还连着山体,据说其重量达到16250吨。再往上便是碑身的石材,它按石碑的侧卧式而开凿,其北端还与山体相连,而没有凿断。如果把它竖起来的话,高51米,宽14.2米,厚4.5米。“阳山问碑”碑石的背面碑文里说,这三部分碑材叠加,若竖立总高约七十八米,总重约3.1万吨,堪称绝世碑材。
这项工程只持续了一年多就终止了。据说,上千名工匠活活累死在采石场,如今碑石附近的坟头村即是当时民工的合葬地。至于为何工程为何半途而废的原因不明,也许碑材太过庞大、无法运输也是原因之一。永乐十一年(1413年),已牢牢掌握大明江山的朱棣,在明孝陵树起的那块“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最终没有用阳山的碑材。那块碑的高度为8.87米,体积仅为未完工的阳山碑材的1/50。
关于朱棣在阳山开凿碑材一事,我后来查了《明史》的本纪、志、表、列传,均未找到有关记载。但是阳山的旅游部门以及有关南京的旅游出版物都有记述,而且言之凿凿。奇迹乎?谜案乎?笔者颇有扑朔迷离之感,我写此文,一是天下奇观共欣赏,二是求教方家解疑惑。不过,面对这样巨型的碑石,我们不得不赞叹古代工匠们的劳动和创造,若这项工程确是朱棣所为,那么可说是不折不扣的古代“烂尾工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