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国家文化发展的象征,我觉得一个关键指标就是看观众的文化底蕴和文化素养。”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董素玉 乌梦达 杨淑君
天安门广场西侧,湖中“明珠”熠熠生辉;京杭大运河畔,“文化粮仓”吸引世人目光;台湖舞美艺术中心内,市民游客“触摸”文化脉搏。2024年,国家大剧院全面开启“一院三址”新格局,打开万千气象,向世界展示中国首都的文化底蕴和蓬勃朝气。
回望来时路,2007年12月22日,中国国家表演艺术中心——国家大剧院正式开幕运营。十七载风雨兼程,国家大剧院坚持“人民性、艺术性、国际性”办院宗旨,秉承“引领、传承、创新、开放、包容”发展理念,持续加强“六大平台”建设,推动全球文化繁荣发展。
《瞭望》新闻周刊专访国家大剧院党组书记、院长王宁,听他详解国家大剧院十七载发展历程。“2024‘一院三址’:11个剧场、1.3万座席全年超1200场演出佳绩全球居先”“112部国家大剧院制作剧目”“线上演播惠及60多亿人次”“发起22个国家的成员组成世界剧院联盟:共促文明交流互鉴”……一组组闪耀的数字背后,是国家大剧院立足北京、胸怀全国、放眼世界的不断探索,反映出我国新时代文化繁荣的澎湃动能。
“一院三址”:11个剧场超1200场演出佳绩全球居先
“2024年是国家大剧院发展历程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王宁说,“‘一院三址’运营新格局实现了我们未来目标的开端,也为今后国家大剧院发展打开了新的大门。”
2023年12月底,位于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北京艺术中心正式开门迎客,千年古都又添靓丽名片。国家大剧院、北京艺术中心、台湖舞美艺术中心“一院三址”格局正式形成,总建筑面积达到40万平方米,成为世界最大的剧院群。
据王宁介绍,“三址”各有特点又相辅相成:国家大剧院注重“综合性”,涵盖“歌乐舞剧戏”五大艺术门类,肩负国家文化平台的使命和责任;北京艺术中心注重“现代性”,除了传承国家大剧院的艺术特色外,更多探索音乐剧、现代舞、户外音乐节等艺术门类,提供文化体验新选择;台湖舞美艺术中心注重“专业性”,既要成为经典艺术作品技术制作的主要组成部分,又要打造爵士音乐节、艺术大师课等精品演出,成为群众喜爱的文化休闲打卡地。
“我们立足分众化、差异化思路,多维策划各门类演出,解锁剧场的多重可能,形成‘三址’联动、互促互补的良好局面。”王宁说。
“醇·萃古典”精彩展演汇聚当代古典乐坛顶尖阵容,“国家大剧院国际戏剧季”吸引中外戏剧爱好者广泛参与,《哈姆雷特》《玩偶之家》等佳作轮番上演彰显艺术魅力……数据显示,2024年,国家大剧院演出体量实现历史性跃升,11个剧场、1.3万个座席、超1200场演出,在世界范围内名列前茅,展现出在全球文化艺术领域的影响力。
“这一‘高频次、大体量’的演出安排,既是国家大剧院自信与实力的体现,更是对公众文化需求的积极回应。”王宁说,在“一院三址”格局下,国家大剧院首次把当下备受年轻观众喜爱的音乐剧引入演出“版图”:俄罗斯音乐剧《安娜·卡列尼娜》、原版伦敦西区音乐剧《猫》等演出深受观众好评。
王宁表示,在国家大剧院工作,要“立足北京、胸怀全国、放眼世界”,既要发挥北京全国文化中心的重要作用,也要“文艺为人民”涵养社会文化生态,还要放眼世界用心用情讲好中国故事。
“2024年我们开辟了很多新前景,但是万里长征只走了第一步,未来还要不断走下去,积累更多发展经验。”王宁说。
“112部国家大剧院制作” 线上线下双演模式惠及更多人群
夜幕下,北京艺术中心灯光璀璨。12月20日晚,国家大剧院原创音乐剧《战争与和平》在这里迎来世界首演。这是国家大剧院推出的第一部原创音乐剧,也是这部俄罗斯文学经典第一部同名原创音乐剧。
建院17年来,国家大剧院制作推出作品已达112部,“国家大剧院制作”成为世界表演艺术领域的一块“金字招牌”。2024年8月底,国家大剧院制作的瓦格纳歌剧《指环》之《莱茵的黄金》成功首演,标志着其制作水准攀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王宁表示,国家大剧院始终把艺术创作当作中心任务,将优秀作品视为立身之本,让世界经典艺术在国家大剧院的舞台上有所创新、有所发展,同时又吸收借鉴各国优秀文化成果、积极探索民族艺术发展之路,制作推出了一大批体现民族特色、时代主题的现实题材原创作品。
“在艺术创作上,我们选择最能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底蕴的题材,让观众在了解艺术的同时更深入地认识中国文化。”王宁介绍,作为一座年轻的剧院,国家大剧院不断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推出了京剧《白蛇传》、话剧《邓世昌》等一系列聚焦于民族文化的精品力作。王宁透露,接下来,国家大剧院还将推出北京建都史“三部曲”,讲述大美京城的风雨砥砺,再现不同朝代鼎盛繁华。
“作为国家表演艺术中心,国家大剧院必须要不断创造艺术精品,不断探索题材的丰富性和风格的多元化,让传统文化和民族经典在当代重新焕发生机,让中国本土剧目成为世界璀璨的永久经典。”王宁说。
建院以来,国家大剧院努力打造“亲民、为民、惠民”的艺术殿堂,不仅邀请观众走进剧场欣赏艺术,也让艺术“飞入寻常百姓家”,为群众提供高质量的文化供给。
“在国家大剧院的‘三性’宗旨中,首先就是‘人民性’。”王宁说,我们在谈及剧院的定位时经常强调——“剧院不只是剧场”,“办剧院就要发挥其综合文化平台的作用,剧院不仅仅是表演艺术的核心所在,更是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载体、市民的精神家园。”
“周末音乐会”“经典艺术讲堂”“艺术放映厅”等公益惠民活动备受观众追捧;“美育芳草——国家大剧院青少年艺术节”“春华秋实——艺术院校舞台艺术精品展演周”等为青少年提供艺术养分;“百场公益演出”项目将高雅艺术送进社区、乡村、院校……建院以来,国家大剧院举办艺术普及教育演出及活动1.5万场次,惠及570余万观众。
国家大剧院还积极探索线上演出。截至目前,线上演出坚持每个周六不间断,已累计播放270余场,全网点击量超63亿次。
王宁说,曾有一些专业人士提出异议,认为“再做线上演出就会影响线下票房”,在认真调研后,王宁有了自己的判断:线上演出不会影响线下演出,反而会吸引更多的观众来到剧场。“事实证明这个决定是对的。很多人看完线上演出后都说,原来艺术这么美,有机会一定要到北京,要到国家大剧院来。”
“一个国家文化发展的象征,我觉得一个关键指标就是看观众的文化底蕴和文化素养。”让王宁倍感欣喜的是,经过多年努力,世界经典艺术剧目、曲目的演出赢得观众广泛赞誉,特别是受到年轻观众的追捧。“过去大剧院演交响音乐会,估计一场就差不多了。现在不一样了,连续演几场都有很多人去欣赏。”
发起22个国家的成员组成世界剧院联盟:共促文明交流互鉴
“非常高兴同来自全球六大洲的老朋友、好朋友,再次相聚在中国国家大剧院,共叙友谊、共商合作,共话世界表演艺术可持续发展的未来之路……”11月2日,在2024世界剧院北京论坛暨台湖舞美国际论坛开幕式上,世界剧院联盟主席、国家大剧院院长王宁的主题发言令全场响起了持续的掌声。
2020年,国家大剧院发起成立世界剧院联盟,截至目前,已有来自22个国家的34家会员机构加入。
王宁介绍,这几年来,在世界剧院联盟框架下,国家大剧院与国外艺术机构进行了频繁的交流与合作,比如共同举办国际歌剧电影展、联合策划线上音乐会,开辟了线上线下相结合、演出演播相结合的全新艺术表现形式,携手织就全球表演艺术美美与共的精神纽带。
王宁认为,剧院作为各个国家文明的展示平台,可以利用自身的平台优势,在文化交流交往中发挥重要作用。“借助世界剧院联盟这座‘桥梁’,我们常态化举办世界剧院北京论坛、世界交响乐北京论坛、台湖舞美国际论坛,创新论坛模式及议题设置,创造性应用及转化论坛成果,三大论坛已成为中外表演艺术机构交流互鉴的重要平台,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全球文化艺术领域落地生根。”
今年,世界剧院北京论坛暨台湖舞美国际论坛首次在国家大剧院“一院三址”举行10场论坛活动,近300位全球表演艺术机构代表围绕青年艺术家培养、艺术普及与观众培养、剧院运营管理等热点议题交流讨论,共同探索全球表演艺术面临的机遇挑战。
数据显示,国家大剧院线上演出的海外播出覆盖175个国家和地区的2600万海外受众。“东方的演绎美丽且富有表现力。”“感谢国家大剧院让我们更接近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海外网友在欣赏节目后纷纷留言,借助这扇窗口感受中国文化之美。
以文化人,更能凝结心灵;以艺通心,更易沟通世界。大提琴家扬·沃格勒、钢琴家布赫宾德、维也纳爱乐乐团、莫斯科大剧院芭蕾舞团、马林斯基交响乐团……国家大剧院广邀国际知名艺术家和艺术团体登上剧院舞台,将世界经典传播给中国观众。
除了“请进来”,还要“走出去”。2024年以来,国家大剧院制作歌剧《假面舞会》在阿曼马斯喀特皇家歌剧院成功上演;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赴俄罗斯举行音乐会,并开展多场交流活动;国家大剧院代表团应邀出席2024拉丁美洲歌剧联盟年会。
“艺术没有国界,是人类共同的瑰宝,也是共同的追求。”王宁表示,未来,国家大剧院将以世界剧院联盟为依托,持续举办论坛活动,吸引更多艺术院团和艺术家相聚北京,共同推动表演艺术的繁荣发展。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在王宁眼中,办剧院、做文化是一项伟大的事业,也是一项长期的工程,需要潜移默化的浸润,更需要水滴石穿的坚持。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新征程新起点上,国家大剧院正谱写新时代文艺事业创新发展之崭新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