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新康界
12月22日晚间,海尔生物发布公告称,其与上海莱士正在筹划重大资产重组。
海尔生物拟通过向上海莱士全体股东发行A股股票的方式换股吸收合并上海莱士,并发行A股股票募集配套资金。
基于该交易事项,双方于12月23日周一开市起开始停牌,预计停牌时间不超过10个交易日。
此外,海尔生物与上海莱士已就此于12月20日签署了《吸收合并意向协议》,但此次交易的其他具体细节暂时还未能确定,包括交易方案、换股价格、债权债务处理、员工安置、异议股东保护机制等安排将由双方沟通、论证、协商后,在正式签署的交易协议中进行约定。
资料显示,海尔生物及上海莱士目前均为海尔集团控股的A股上市公司,截至12月20日收盘,海尔生物股价为35.2元/股,总市值约112亿元,上海莱士股价为7.22元/股,总市值则达约479亿元。
因而此次海尔生物拟重组市值高于其四倍的上海莱士,也被行业认为是“蛇吞象”。
新康界了解到,海尔生物是海尔集团大健康板块创新战略孵化的第一家上市公司,目前已形成生命科学和医疗创新两大业务板块,主要面向医药生物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生命科学用户和医院、疾控、血站、基层公卫等医疗卫生用户,提供以智慧实验室、数字医院、智慧公共卫生、智慧用血等为代表的数字场景综合解决方案。
例如在智慧用血方面,海尔生物可提供数字化血站采供血解决方案、数字化医院用血解决方案、血液成分采集解决方案等。
数据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海尔生物总营收约为17.82亿元,同比减少了2.43%,同期归母净利润约为3.09亿元,同比下滑13.45%。其中国内收入约为12.48亿元,同比增长2.97%,海外市场实现收入5.27亿元,同比下降13.32%。
按业务来看,今年前三季度,海尔生物生命科学板块实现收入8.63亿元,同比增长3.36%;但医疗创新板块的收入同比下降了7.42%至9.13亿元。
作为此次交易“被吞并”的另一方,上海莱士成立于1988年,2008年已于深交所上市,主营业务为生产和销售血液制品,主要产品为人血白蛋白、静注人免疫球蛋白、特异性免疫球蛋白、凝血因子类产品等。
2013年开始该公司接连收购了郑州莱士、邦和生物、同路生物、英国BPL以及浙江海康等公司,此后规模快速增长,成为国内血液制品行业龙头企业之一,长期占据着国内血液制品消费的高端市场。
上海莱士也因此被行业称为“血王”,巅峰时期总市值一度超过1700亿元。
由于2001年起,我国不再批准新设血液制品生产企业,多年来血制品已成为高壁垒行业,目前国内仍在正常经营的相关企业已不足30家,牌照十分稀缺。
而上海莱士是目前A股六家上市血制品企业中市值及营收等均位于前列的一家,近几年营收规模亦呈快速增长态势。
2021年-2023年上海莱士营收分别为42.88亿元、65.67亿元、79.64亿元。2024年前三季度,该公司营收同比增长了6.39%至63.14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8.38亿元,同比增长2.81%。
截至2023年底,上海莱士在国内共有5个血液制品生产基地、44家单采血浆站,2023年采浆量创历史新高,突破1500吨,全年自产血制品收入43.17亿元同比增长14.5%。
于2023年12月底,希望深入布局大健康业务的海尔集团,瞄准了这家血液制品龙头企业,宣布将收购基立福所持有上海莱士血液制品股份有限公司20%股份,并合计获得该公司26.58%的表决权。
后在2024年6月18日,海尔集团砸下125亿元的重金,正式从基立福手中接过上海莱士约13.29亿股股份,持股20%,但可享有可支配表决权比例为26.58%,成为上海莱士实际控制人。
上海莱士自此被列入海尔生态下大健康板块中,与海尔生物医疗的生命科学、盈康生命三者并列,组成盈康一生品牌。
在外界看来,将上海莱士收入囊中后,海尔集团得以补足其在血液产业链布局中的重要一环,打通“血液制品、血液低温存储、物联网血液解决方案”的全产业链条,进一步完善大健康产业版图。
但就在行业猜测后续两家公司将如何在业务上协同发展时,未足半年海尔生物却宣布将通过换股吸收合并的方式,重组上海莱士,着实令人意外。
海尔生物在公告中表示,此次重组是为打造一流的综合性生物科技龙头、完善血液生态产业链布局并发挥协同价值、推动公司高质量发展。
未来海尔生物作为存续公司将进一步发挥协同效应,通过持续的科技创新与战略外延拓展,打造具备持续成长潜力的、植根本土并面向全球的一流综合生物科技龙头企业。
在此次交易披露前,海尔生物曾于12月12日—12月13日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中提到,其2020年并购的血浆采集方案业务近4年营业收入复合增长率约14%,未来公司的外延并购将继续聚焦战略,重点围绕血液、实验室等产业,精心挑选具有高技术壁垒和巨大发展潜力的企业,来强化公司的主营业务。
(转自:新康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