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潮|郑和,带上行囊去远方

钱江晚报 2024-12-23 17:58:45

潮新闻客户端周勇

12月18日出差去了趟太仓。我是在晚上到达太仓市浮桥镇的,一路上司机告诉我,太仓高铁站离市区远,修了两个高铁站,人口只有70万,有点“废财”。当时我也有这种想法,修高铁不仅成本高,大多数站头都在城市郊外,那不是明摆着不为旅客着想吗?关于这一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也许高铁有线路上的考虑。高铁又不是地铁,或许,高冷是它的个性呢。

虽说太仓是苏州下面的小县城,但历史上的它却是非同凡响的。

元朝时,太仓就是朝廷的重要屯粮运粮基地。由于大运河淤塞,朝廷又不愿意疏浚。北方荒漠,土地产出不如南方。因此需要不断补充粮饷。因此元朝时太仓便成为有名的“东方大港”了。

而郑和下西洋,也是选了太仓这个港口重镇来作为远航的结集之地。

太仓,顾名思义。太,大之意,太仓就是大仓。至于得名,一说春秋时吴王在此设立大型仓库,用于储粮。另外说法有诸多版本,朝代上有分歧。到了元明时期,它成了重要的海港和商埠。这其中,不得不说与郑和下西洋有关。

公元1405年7月11日,郑和第一次受命带队下西洋。至于他为什么要下西洋,原因有多种,主要可以归纳为两个目的。其一就是那所谓的“寻帝说”。大家知道,靖难之役后,朱棣顺利登基称帝,但关于建文帝的去向却一直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明。还有一种说法是出于政治目的。朱棣执政22年,明朝政治稳定,经济空前繁荣。得益于开海禁,兴贸易。郑和一共七次下西洋,时间跨度为28年,永乐盛世,标志着明朝已迈入世界上最强大的王朝之列。当时的南京是世界上最繁华的大都市。世界上20个繁华城市,中国有9个。

那么问题是,郑和率领着几十艘大船,在缺乏动力的情况下,又是怎样去漂过大洋,最远到达大非洲东海岸的呢?

答案是风。

当然,不是一阵风飘过船就走了那么简单的事。郑和的船队浩浩荡荡几十艘,最多时载人27800个,那么,一般的风是做不到的。只有季风。冬天时,北风刮来,在海面上就是惊涛骇浪。这正是出海的好时机。郑和的船上挂了7面船帆。水手们必须调整方向,顺风顺水,同时又要具备胆识,做好充足的物质储备,才能行进在复杂的鲸波大浪里。必须克服晕船颠簸的困难,必须离开牵挂的亲人,同时加入到不知归期的远航中。出一次海,来回两年,时间遥遥,海路迢迢,那得做好出生入死的准备。

还有,必须要一个有胆识的领导者。而郑和恰恰满足了这些条件。

郑和本姓马,名和,小名马三宝。1371年,马三宝出生于云南昆阳(今云南省晋宁县),回族,家族世代信仰伊斯兰教。祖父和父亲都是穆斯林学者,曾多次前往麦加朝圣,这使得马三宝从小就接触到丰富的海洋文化和航海知识。远渡重洋,周游天下,是郑和一生的梦想。

1405年底,郑和第一次下洋,自福建五虎门开驾至占城、爪哇,自旧港取西北针路过满剌加向西到苏门答腊,入印度洋,经翠兰屿、锡兰山,继向西北,到小葛兰、科枝、古里返航。船队以大宗宝船为核心,遣分宗船队访问周边地区。1407年六七月间回国时,带来爪哇、满剌加、阿鲁、苏门答腊、小葛兰、古里等国贡使。

第二次下洋于1407年底启航,航路与第一次基本相同。带去诏谕赍赐,带回珍宝异石、珍禽异兽。返程新访问了暹罗,并将渤泥国王带到中国。

第三次出使甚至比第二次更加紧迫。诏书下达的时候,郑和还在海上。如果按季风时令于1409年六七月返国,这年9月郑和已再次挂帆远航。明帝国的船队更像是常驻海上的“维和部队”。第三次出航规模宏大,航路没有多少变化,沿途却访问了更多的地区、国家,政治外交业绩也更辉煌。

第四次下洋的使命包括出访印度洋以西的国家。帝国的野心极天际地。郑和船队已有一年多的休整生息。1413年底季风一到,船队启航,大宗船队沿旧航路到古里后,渡阿拉伯海停靠波斯湾口忽鲁谟斯。分宗船队已自苏门答腊出航,扇形向西渡印度洋,访问溜山国(马尔代夫群岛)和东非海岸的木骨都束、卜剌哇、麻林。

第五次远航首先是要送那些贡使回家。航路不同,先历西洋诸国,辞还占城、满剌加、爪哇、旧港、苏门答腊、锡兰山、古里、科枝、溜山、忽鲁谟斯、阿丹、木骨都束、麻林等20多国的使节;再通东南诸番,访问渤泥、苏禄、吕宋等国。那位率340余人的庞大使团来华的苏禄国王叭都葛巴答剌,死在中国,葬在中国,永乐皇帝为他在德州营造了壮观的陵墓。

第六次下洋在1421年1月,使命除例行辞还贡使外,似乎主要是贸易。此时大明国势盛极,数次出洋,从南海到印度洋的中国势力格局已形成,在满剌加、苏门答腊、古里等地已有帝国的常设机构,“官厂”(仓库)、宣慰司之类。

第七次远航在8年以后。永乐皇帝去世,仁宗朱高炽登基,诏令停止下洋。1422年至1430年间,郑和及其下洋将士守备南京,直到宣宗即位,想起祖父当年“万方玉帛风云会,一统山河日月明”的盛况,才又派郑和出使西洋。

从1405年到1433年,郑和七次出航,下一次似乎都比前一次走得更远,也更近西方。28年间7次浩大的远航,在东方千年航海史上,不过是一瞬间,辉煌但短暂。1433年,郑和在古里(今属印度)病逝,王景弘将庞大的舰队和郑和头发、靴帽带回中国。那是一个盛夏的傍晚,远洋船队最后一次驶入太仓刘家湾,宝船将永远停泊在那里。

从今天的视野来看郑和7下西洋。为了这28年的航行,郑和家族准备了10代人,整个东方民族则准备了至少1000年。郑和远航是整合了整个东方民族千年航海贸易历史创造的奇迹。

第二日早上,餐后,笔者信步来到整饬一新的浮桥镇党建中心,看到天际一轮朝阳冉冉东升在云层之上。笔者仿佛目睹一个熟悉的身影,手把佩剑,手指一隅,久久不语。他的背后,是滚滚车流,浩瀚人海!郑和公园就在浮桥镇不远处,他的雕像犹在,他的精神宛在,他的后代,已遍布于世界各地!

0 阅读:7
钱江晚报

钱江晚报

钱江晚报官方账号

作者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