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大田:青山绿水觅乡音古村琴韵醉人心

中国新闻网 2024-12-23 22:31:29

中新网福建新闻12月23日电(黄艳)在福建省三明市大田县湖美乡元安村的青山绿水间,坐落着颜建程、许容姗夫妇的制琴厂。厂中刨花纷飞、木香四溢,在机器轰鸣声中,一张张精美的古琴正在被匠心打造。

古民居焕新“声”

颜建程是土生土长的元安村人,1996年,他怀揣着梦想闯到了深圳,经过长期的探索和积累,于2012年建立起自己的琴厂。2017年,湖美乡干部到深圳走访乡贤,鼓励他回乡创业。老家山清水秀的自然环境、更低的用地和雇工成本、适合制作古琴的老杉木以及政府的大力支持,都让他心动不已。于是,他毅然决定回乡,把深圳的琴厂“搬”回了元安村,并在大田县城区打造了直播间,售卖古琴、二胡、笛子、葫芦丝等民族乐器。

“家乡古民居年代久远,拆下的木头木质干透,传音共振效果好,是很好的琴材。”颜建程认为,每块木材都有独特的“脾性”,需要了解它们、尊重它们,才能让它们在琴体中焕发出最美的光彩。

选材、开料、调音、合底板、批灰胎、擦漆、上弦……制作古琴有个生动的名词叫“斫琴”,斫一张琴,至少要2年的时间,完成200余道工序。“因为发自内心的热爱,这个漫长的过程,对我来说是一种享受。”颜建程说。

选好材料后,便是制形。颜建程凭借着多年的经验和精湛的技艺,将木材雕琢成各种琴的形状,有伏羲式,仲尼式等。每一个弧度、每一个比例,都经过了反复的斟酌和考量,力求达到完美的和谐。

“古琴出厂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大漆不断渗透,音色会发生变化。”作为一名古琴演奏者,颜建程对音色的追求近乎执着。他创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厂里制作的每一张琴建立“数字档案”,记载编号、厚度、木材特征等情况,再根据琴后续变化进行追溯,从档案数据中总结经验,不断完善制作技艺。

创新发扬古琴文化

七弦为益友,两耳是知音。古琴作为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承载着三千多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

为了让更多人感受古琴文化的魅力,颜建程和许容姗携手成立了有琴堂古琴美学空间,在三明、大田、尤溪等地组织和举办古琴培训和古琴雅集活动,教授学员40余人。“古琴的传承并非只是琴艺技法的传授,更是一种心性和文化的传承。”许容姗说。

“古琴弹奏使人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保持平和与淡然。”有琴堂学员张辉娜介绍,此前她因开车剐蹭和他人起争执,感到十分烦闷,弹琴半小时后,心情便平复了下来。

“一曲终了,病退人安。”为了更好发挥古琴文化对人的疗养功能,颜建程、许容姗夫妇正筹划建设以“绿色生活,音乐疗愈”为核心的音乐康养基地,打造元安古琴小镇,让更多人在音乐中舒神静性、颐养身心,同时,也让这份古老而珍贵的文化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扬。

让村民吃上“音乐饭”

随着颜建程、许容姗夫妇的琴厂回村,村民们多了“家门口就业”的机会。

“我们夫妻俩都在这儿工作,活儿不重,稳定,离家近,待遇也不错,还方便照顾家里的老人。”村民颜振辉原本在厦门做建筑工人,2020年进入琴厂工作,负责古琴制作的第一道工序——出形,一个月能拿5000多元的工资。他的妻子在琴厂的电商团队做产品分拣,每月也有3000多元的收入。

对颜振辉来说,这份工作还有着生存之外的意义。他从小喜欢民族乐器,看电视里的人弹古琴时觉得“很有味道”,但一直没有机会接触。如今在琴厂工作4年,他不仅对古琴制作流程“心中有数”,闲暇时间还会在网上观看古琴演奏和教学的视频。

截至目前,元安村共有30多位村民在颜建程的琴厂和电商团队工作。“每个月出货的物流费就有十几万元。”颜建程说,从深圳到元安村,他的团队深耕民族乐器领域多年,打造的乐器品牌受到市场认可,产品供不应求,在这里工作的村民也越来越看好这份工作。(完)

0 阅读:4

中国新闻网

简介:中国新闻网—梳理天下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