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12月23日电(吴平华范昊林)行走简阳,项目工地、生产车间、商超店铺……处处都有人大代表的身影。据悉,自成都市委部署开展“进万企、解难题、优环境、促发展”活动以来,简阳市人大常委会组织广大人大代表走进企业,倾听最真实的诉求,凝聚最广泛的共识,为打造“代表有作为、企业有感知”的社会环境注入了强劲动力。
建设履职平台是激励代表履职尽责、促进代表作用发挥的重要抓手,因此,简阳市人大鼓励人大代表把履职平台建到企业门口,以更加精准有效的举措,解决好企业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着力推动基层人大工作开新局。
新市街道是简阳传统企业集聚区,如何发挥好人大代表作用,推动企业各类问题化解,是摆在人大代表面前的重要课题。简阳市人大代表毛传旭在“进万企、解难题、优环境、促发展”活动中,聚焦新市街道辖区内企业量多、问题难等实际情况,创新牵头建立“1个街道企业服务中心+5个产业社区服务站+48个企业专属网格”三级经济网格服务体系,组建“一对一”企业服务专班,组织企业参加各类展销会、洽谈会等活动,为企业提供展示产品、交流技术、洽谈合作的机会,推动火娃食品有限公司与老虎嘴村发展订单农业,实现企业与村集体双赢。
“目前,搭建的平台对密切代表与企业的联系,拓展代表履职空间,加强闭会期间代表履职活动,激发代表履职活力,起到了积极明显的效果。下一步,我们将充分利用‘家、站’和‘码上见代表’等,线上线下一体化建立沟通平台,更好地推动问题化解,把‘进万企、解难题、优环境、促发展’活动长期坚持下去。”简阳市人大代表委负责人表示。
中小企业关系千家万户,是推动创新、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怎样走进真正需要帮助的企业,助力企业化“危”为“机”、保障企业的生存发展和健康运行?简阳市各级人大代表在“进万企、解难题、优环境、促发展”活动中,特别注重向中小微企业和在建项目倾斜,以主动走访“找问题”代替企业被动上门“提问题”,实现“进万企”真正“进”到“点子上”。
在中国五冶集团(成都)建筑科技产业园钢结构智造基地,因市场拓展和设备更新,对天然气用量和稳定性有了更高要求。简阳市人大代表付文勇了解到项目建设中的“疑难杂症”后,一方面与企业深入交流,详细询问企业未来发展规划中的用气规模、用气时间节点等关键信息;另一方面对企业现有的燃气设备、管道展开全面检查和评估,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最终,在付文勇的牵头下,简阳港华燃气与项目方建立“一站式”服务体系,定期组织专业技术人员为企业开展用气安全培训,对企业周边的供气管道进行升级改造,满足了企业扩大生产的用气需求。
企业需要在哪里,代表履职服务就跟进到哪里。通过“进万企、解难题、优环境、促发展”活动,人大代表与企业实现“零距离”沟通,进一步畅通企业诉求反映渠道,着力为企业“减负”,为经济发展“蓄能”,为营商环境“聚势”,打通代表服务企业的“最后一公里”。截至目前,在简阳市人大发出《关于积极参加“进万企、解难题、优环境、促发展”工作的倡议书》后,简阳市1372名人大代表为企业纾困解难140余件次,向职能部门转办意见建议320余件,在要素保障、市场拓展、助企纾困政策落实等方面贡献了人大代表的力量。
四川空分集团是全国排名第二的深冷设备企业,全国首个商业航天发射场——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的液氢加注、氧氮加注系统及煤油贮罐、1号工位喷水管路系统等都是四川空分集团负责。尽管四川空分集团有如此优秀的成绩,但简阳市人大代表刘姜伟在谈及人才项目申报时,空分集团负责人仍然显得有些无奈。“我们集团原来有不少享受国务院津贴等国家级的人才,但现在他们都基本退休了。目前申报的大多是一些技术人才项目,如劳模、工匠等,而真正高层次的人才申报项目却很少。”
刘姜伟敏锐的发现该问题的重要性,他及时将问题向简阳市经科信局报告,部门收悉后,落实人大代表建议办理“一把手”责任制,强化“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承办部门专人办”的办理工作体系,第一时间入企指导企业开展人才项目申报工作,及时将符合相关条件的集团副总经理江蓉纳入申报国家高层次人才青年拔尖人才名单。
“如果申报成功,将对我们接下来申报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空分集团负责人表示,“这不仅是对江蓉个人能力的认可,也是对整个研发团队实力的肯定,更是空分集团补齐人才短板、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步。”
刘姜伟协调职能部门共同化解问题只是广大人大代表的工作缩影。近期,在人大代表的牵头或协调下,各职能部门坚持“重答复”与“重落实”相结合,加强调查研究,认真吸纳合理意见和建议,万汇中心生活污水处置和转运难、秸秆综合利用中心建设慢、成都厚全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养殖缺水等问题逐步得到解决,人大代表“真心实意解企忧、真招实策促发展”的形象得到进一步呈现。
下一步,简阳市人大和各级人大代表将继续发挥纽带作用,把“进万企、解难题、优环境、促发展”工作引向深入,加大监督力度,与职能部门形成工作合力,切实做到“企有所呼,我有所应”,实现政策与需求的精准对接,真正让发展机遇转变为发展成效。(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