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张佳琪)今年,怀柔区桥梓镇的乡村振兴协理员郑加一有了一个新身份——北京红桥梓韵文化旅游公司执行董事。公司成立9个月,就创收20多万元。
“我们公司算上我才3名职工,目前已经接待了市司法局、通州区漷县镇、怀柔科学城管委会、360数字安全集团等不少单位团体,超过1000人次。”郑加一告诉记者。
乡村振兴协理员开文旅公司,靠的是整合镇域优质文旅资源,给客户提供定制化团建服务。
前不久,来自互联网大厂的45名职工在桥梓镇的北京市禧宝露文化中心,体验了一把浸烙葫芦制作。大家尝了农家菜、住了民宿,第二天还逛了红螺寺。两天一夜的行程中,郑加一和两名同事全程陪同、耐心讲解、周到服务,来团建的游客直呼“很尽兴”。
“我们三人相互配合、快速响应,已经不会再手忙脚乱了。”此前,郑加一和伙伴们花了不少精力,梳理镇域内文旅资源,形成了多条包含特色餐饮、精品民宿的旅游路线,串联起了圣泉山景区、口头村古槐巷、峪口村怀河山谷营地等景点。“知己更要知彼。联系上客户后,我们先摸清需求,再现场踩点,最后制作方案;客户来团建时,我们全程服务;活动后还得进行复盘,给下一次总结经验。”
创业开门红背后,是桥梓镇依托“红桥梓韵”党建品牌,指导乡村振兴协理员们探索致富新路径的尝试。
今年4月,桥梓镇以“红桥梓韵”党建品牌建设为契机,依托乡村振兴工作室,指导乡村振兴协理员成立了公司。“以前,各村的旅游产业都是各自运营,资源没法整合在一起,很难留得住游客。”桥梓镇相关负责人说,现在由公司统一管理后,实现了各村抱团发展,能全镇通游,不仅大幅提高了全镇旅游接待服务水平,也打响了文旅知名度,增加了村内旅游产业收入。
谈起创业,郑加一也很激动:“我和同事李敬翔都是‘00后’,李昕宇大我俩一岁,都是大学毕业,抱着满腔热情,也都想为乡村振兴做点儿实事,所以一拍即合。”
入冬后,游客量下降了。三个人其实早就开始寻求“破题”——开辟初级农产品收购和农副产品销售等业务。同时,利用自媒体和网络直播发布日常工作视频,推广文旅资源和农产品。
这段时间,公司已售出了小毛驴农场大米及红薯、寒冬绿野农业园蔬菜礼盒、平义分村面粉等不少农副产品,销售额超11万元。不少农户提起这几位小年轻都会竖起大拇指。
记者手记
投身乡村振兴
青年大有可为
成立半年多,已接待不少单位团体,超过1000人次,创收20余万元,这对于一个仅由3人运营的初创企业而言值得骄傲。企业成员“00后”郑加一担任乡村协理员已有2年多,采访中他自信满满地告诉记者,农村的工作大有可为。
如今,众多乡村振兴协理员耕耘在北京13个涉农区,他们是乡村里“最年轻”的建设者,他们用自己的知识和青春,为乡村的繁荣发展贡献着力量,青年们身处一线、心系群众、主动作为,给乡村注入了活力。他们的作为,有望带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投身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