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川老农民:未来四年,美国农业在中国市场的失据会更进一步吗?

观察者网 2024-12-24 08:27:52

“靠别人永远不如靠自己,自己不强大,别人也不会对你看不上”

自2018年以来,中国一直致力于实现农产品进口多元化,大幅减少对美国大豆和玉米等农产品的依赖,不断加强其国内粮食供给安全,这些举措将有助于中国抵御贸易战风险,同时有能力针对在美国贸易中占据重要地位的农产品出口实施反制关税措施。

在特朗普即将重返白宫之际,中国必须深刻地认识到,中国粮食安全的压舱石必须把握在自己手里,这样才能有充分的把握应对即将到来的特朗普冲击波。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合川老农民]

自2018年起,中美贸易战的爆发对全球贸易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特别是对美国农产品在中国市场的地位造成了重大冲击。

一、美国农业在中国市场上的失据

2018年7月,中美贸易战正式拉开序幕。美国宣布对价值340亿美元的中国商品加征25%的关税,作为回应,中国迅速采取反制措施,对包括大豆在内的美国农产品加征同等税率的关税。这一举措立即对美国农产品出口产生了巨大影响。根据美国农业部的数据,2018年美国对中国的农产品出口总值,从2017年的195亿美元骤降至91亿美元,其中大豆出口从122亿美元锐减至31亿美元。

大豆是中美贸易中的重要商品之一。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大豆进口国,而美国曾是主要供应商之一。贸易战后,中国对美国大豆加征25%的关税,导致美国大豆在中国市场的价格大幅上升,失去了竞争力。中国买家纷纷转向巴西等其他供应国,巴西因此受益,成为全球最大的大豆出口国。美国豆农遭受重创,许多农场陷入困境,甚至面临破产风险。

尽管在2020年初,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签署,双方同意降低部分商品的关税,美豆进口数量有所回升,但因为中国已经建立起的多元化进口渠道,以及中国买家对于美豆的风险预期,使得进口美豆仍然处于下行。

图1:2010-2024年间,中国进口大豆中美豆比例整体呈减少趋势

随着贸易战的进一步升级,2019年,中国继续对美国农产品加征关税,美国对中国的玉米出口量显著减少。中国买家转向南美等地寻找替代供应商,截止2024年10月10日,2024/25年度美国对中国(大陆地区)玉米出口装船量仅为0.6万吨,同比降低99.3%,几乎已到清零的边缘。

同年,中国对美国猪肉加征25%的关税,导致美国猪肉在中国市场的价格竞争力下降。尽管中国国内猪肉供应因非洲猪瘟疫情出现短缺,但因美国挑起的贸易战,美国猪肉未能填补这一缺口,市场机会被欧洲和加拿大等国家抢占。

图2:美国猪肉

2019年下半年,中国对美国高粱加征高额关税,导致美国高粱对华出口量显著减少。中国买家转向阿根廷等其他国家寻求替代供应,美国高粱生产商面临库存积压和销售困难的问题。

2020年初,尽管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签署,双方同意降低部分商品的关税,但美国乳制品对华出口并未显著恢复。中国对美国乳制品的关税依然较高,加之中国国内乳制品市场逐渐饱和,美国乳制品在中国市场的份额继续下降。

2020年下半年,中国减少了对美国棉花的进口,转而增加从印度、巴西等地的进口量。美国棉花生产商面临市场需求下降和价格波动的双重压力。而正是在这段时间里,美西方对新疆棉花的抹黑甚嚣尘上,这也算得上是其在华市场份额受损之后的一种应激反应。

图3:2020年的新疆棉花保卫战

2021年,尽管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中签订了有利于美国牛肉出口的条款,但实际出口量并未达到预期水平。部分原因是中美关系的持续紧张,中国买家对美国牛肉的信任度下降。此外,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的牛肉产品凭借更高的品质和更稳定的价格,成为中国市场的首选。

2022年,包括杏仁在内的美国坚果类作物对华出口量下降。中国买家转向澳大利亚等其他供应国,寻求更高性价比的产品。美国坚果生产商面临市场竞争加剧和利润空间缩小的挑战。2023年,美国对华农产品出口额同比下降24%,降至291亿美元。其中,大豆、玉米、棉花和高粱的降幅最大。

中美贸易战的直接结果,就是美国农产品大量丢失中国市场,对于美国的农业从业者来说,特朗普的再度上台,势必让他们雪上加霜。

而对于我们来说,未来的四年充满变数,新的贸易战会加剧重塑对外粮食贸易的结构。为了更好地应对未来,我们应对当下与过去进行复盘,找到中国应对美国粮食霸权的思维路径。

二、中国粮食国际贸易的多元化

在农业板块,美国对华贸易战的第二个结果,就是促进了我国对外农贸的多元化。

面对美国农产品供应的不确定性,中国政府迅速调整了进口策略,积极寻求新的贸易伙伴。巴西、阿根廷等南美国家以及俄罗斯等东欧国家由此获益,这也进一步为金砖体系的巩固添砖加瓦。

2018年,中国从巴西进口的大豆量显著增加,达到了6610万吨,占中国大豆进口总量的75%。巴西大豆以其高质量和相对较低的成本,迅速占领了中国市场。

图4:2019年巴西大豆已成为我国进口的主力

2019年,中国与阿根廷签署了大豆进口协议,进一步增加了从阿根廷进口的大豆量,达到690万吨,同比增长了44%。

2020年,中国从乌克兰进口的玉米量大幅增加,达到了290万吨,同比增长了137%。乌克兰玉米以其良好的品质和价格优势,成为中国市场的热门选择。若不是俄乌战争的影响,我国对乌克兰粮食贸易仍有上升趋势。

同一时期,中国加大了从加拿大进口的小麦量。2018年时,这个数据约为110万吨,2019年,中国从加拿大进口的小麦量增加到150万吨,随着中美贸易战的持续,中国进一步加大了从加拿大的进口量。2020年,中国从加拿大进口的小麦量进一步增加到200万吨,2021年为250万吨,占到全年总进口比例的四分之一。

2022年2月,中国与俄罗斯达成一致,将对俄罗斯全境的小麦及大麦进口放开限制,此政策极大推动了中俄之间的农贸。今年第一季度,俄罗斯向中国供应了价值1.25亿美元的粮食,创历史新高,其中从俄罗斯进口小麦9.7万吨,同比增长1840%;进口大麦2.9万吨,同比增长924.1%。随着中俄贸易越见起色,预计未来相关农产品出口量将进一步增加。

在中美第一波贸易战的四年内,我国的粮食进口结构发生重大调整,美国农产品的占比急速下降。通过多元化进口渠道,我们有效地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

在大豆、玉米、小麦等主要粮食作物上,中国成功地找到了多个替代供应国,避免了因单一市场依赖带来的风险。

同时,多元化进口策略的实施,惠及一带一路与金砖体系,不仅有助于自身市场的稳定,也有助于构建金砖体系的经济联系。

在美西方衰退所导致的全球经济下行的周期内,中国通过贸易结构的主动调整,为多个国家的农产品提供了广阔的市场,逐步构建起独立于美元体系之外的粮食贸易新体系,从侧面瓦解了美国霍乱天下的粮食武器。

而在贸易之上,从地缘战略的角度出发,中俄合作成立的远东农业合作示范园则具有深刻的意义。

图5:在远东地区开垦的中国农机

正值中俄建交75周年,两国元首再次强调了深化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决心。俄罗斯远东地区幅员辽阔,自然资源丰富,拥有广阔的耕地和肥沃的土壤,具备发展现代农业的巨大潜力。然而,由于人口稀少、基础设施落后等原因,远东地区的农业发展相对滞后。中国在现代农业技术、管理经验和市场开拓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双方合作潜力巨大。

为了充分利用远东地区的资源优势,中俄两国决定在该地区建立农业合作示范园。“俄罗斯远东农工产业发展基金”将由中国和俄罗斯共同注资,为示范园建设和运营提供资金支持。中国提供先进的农业技术,包括智能农业、精准农业和生物技术等,提升远东地区的农业现代化水平。同时也翻新园区的基础设施包括灌溉系统、仓储设施和物流通道等。

可以说,俄罗斯不缺地,但缺人、钱与技术,而中国不缺人不缺钱不缺技术就缺地,两者一结合便是最佳的互补。远东的深入合作将从经济基础把中俄联系起来,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里,形成背靠背的坚实关系。

0 阅读: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