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贵州网讯(本网记者余旭)如果只看陈永正教授的个人介绍,“博士生导师”“国家级人才计划青年拔尖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等重量级title,以及先后主持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15项,发表SCI论文70余篇,参编科研专著2部,大概率不会想到他是一名“80后”。
陈永正,贵州遵义习水人,1982年8月出生,共产党员,博士,二级教授,现任遵义医科大学党委委员、副校长,贵州省生物催化与手性药物合成重点实验室主任。
在遵义习水这块红色沃土上长大的陈永正,自小在长辈和老师们的带领下,常常参观红色革命纪念地土城渡口纪念碑、四渡赤水纪念馆和青杠坡红军烈士纪念碑等地,深受优良传统教育和革命精神洗礼。
从小听着红军长征故事长大的他,立志要向红军学习,做一个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吃苦的人,正因为这份长征精神的支撑,让陈永正从遵义走出去学医一直到新加坡国立大学完成博士后研究,情系家乡发展的他,放弃了国外优厚的待遇,毅然回到了家乡遵义,为这座红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从绿色制药到微生物酶的合成应用,从10平方米实验室到建成贵州省生物催化与手性药物合成重点实验室,从随堂听课到创办国家一流专业……十多年间,陈永正扎根红色沃土,为理想耕种,在自身学术领域刻苦专研的同时,也在教育教学上辛勤耕耘,他用专业和本领助推贵州生物医药产业蓬勃发展,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2010年,陈永正刚刚从新加坡国立大学学成回到家乡遵义医科大学工作的时候,做科研的条件异常艰苦,只有一个10平方米的实验室和通风橱,但是,陈永正依然有着长征精神的支撑,一腔热血在小小实验室里开始了他的“披荆斩棘”科研之路。
陈永正紧紧围绕国家绿色制药领域急需,利用贵州特色微生物资源优势,率先在省内开展微生物酶的发现及手性药物合成应用研究,实现了维生素B5的关键中间体D-泛解酸内酯生物催化高效合成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在微生物酶研究领域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通过十年的努力,陈永正带领团队先后获批了贵州省科技创新人才团队、贵州省一流教学团队、贵州省发改委工程研究中心、贵州省人才基地、贵州省国际合作基地和贵州省生物催化与手性药物合成重点实验室。
陈永正的团队更是人才辈出,其中两位年轻的学术骨干入选省管专家,最年轻的入选时仅33岁,两人均入选省千人创新人才。
“我们学校常常组织去遵义会议会址参观学习,遵义会议精神的‘坚定信念,实事求是,独立自主,民主团结,敢闯新路’对我们今天的工作和生活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陈永正说道,“回想起当年我们刚刚开始做科研的时候,大家就是发扬‘坚定信念、独立自主、敢闯新路’的精神,团队30多个人白天黑夜的泡在实验室讨论,齐心协作,没有一个人想过放弃。”
和科研之路一样,陈永正做教学也是踏踏实实,从最初参与实验准备、试讲、随堂听课当中,然后不断向学校和学院的老一辈教授学习教学方法和积累教学经验,十多年来,陈永正先后承担过药物化学等11门本科生课程。
2011年,陈永正作为专业负责人创办了制药工程专业,经过10年努力,该专业进入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的行列,为贵州生物医药发展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
同时,为推动贵州省大健康医药产业发展,陈永正带领团队积极发挥科技优势、人才优势和平台优势,开展科技助力。他积极寻求国内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支持,2011年获批贵州省首批中药民族药2011协同创新中心;应遵义市政府发展需要,2014年,他牵头组建贵州省遵义市药品与食品开发公共服务平台,以服务地方特色民族药和特色食品的开发利用为主,为地方企业提供科技帮扶;他通过沪遵协作渠道,2018年筹建沪遵生物医药科技创新中心;他从专业角度,多次为省、市政府部门建言献策,为贵州省大健康医药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平台和智力支撑。
岁月不负耕耘,匠心必有回响。陈永正先后入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国家级人才计划青年拔尖人才、贵州省委重点联系专家,荣获贵州省青年五四奖章,贵州省先进工作者,遵义市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突出贡献市长奖……但陈永正奋进的脚步从未停下。“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我将继续扎根红色沃土,用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让青春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各项事业中熠熠闪光。”陈永正说。
一审:郭秋含
二审:王利环
三审:李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