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12月24日报道今日俄罗斯电视台网站12月15日刊发题为《穿越冰与火:俄罗斯北方海航道鲜为人知的故事》的文章,作者是俄罗斯历史学家罗曼·舒莫夫。文章编译如下:
北方海航道(NSR)是覆盖俄罗斯整个北极海岸线的重要运输大动脉。这条结冰的海上走廊连接了欧洲和亚洲,在支持俄罗斯大力开采石油、天然气、贵金属等自然资源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核动力破冰船引导货船穿越冰冻水域,确保全年航行。然而,这一工程和物流领域的非凡壮举并非一蹴而就——它是几十年探索、坚持和创新的结果。
“向着北极全速前进”
俄罗斯对北极的真正兴趣始于19世纪末。此前,西伯利亚的恶劣环境和基础设施匮乏使得大规模开发根本不可能。然而,1891年西伯利亚大铁路开始修建标志着一种转变。具有开创思想和远见卓识的海军军官斯捷潘·马卡罗夫将军开始带头进行北极探索。他在1897年发表的著名演讲《向着北极——全速前进!》强调了北极航线的战略重要性。
马卡罗夫的努力促成了世界上首艘真正的北极破冰船“叶尔马克”号的建造。它的设计初衷是冲破厚厚的冰层,为更先进的舰船开辟前进道路。他的努力为俄罗斯在北极的雄心奠定基础,但他后来死于日俄战争,没有活着看到自己梦想的完全实现。
在1917年的俄国革命后,苏联政府坚持了对开发北极的承诺。在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的工业化运动中,苏联加大对北极的探索力度。这个时代的领军人物之一是奥托·施密特,他是俄罗斯波罗的海附近的少数德国裔群体中的一员。
施密特的工作具有重大意义。他协调研究,建立极地站,并监督建设项目,确保了这条1.1万公里长的航道的运行。他在北极开展的最大胆的行动出现在1932年,当时他乘坐“西比里亚科夫”号汽船进行了一次试验性的科考,打算在一个航行季节穿越北方海航道。这次旅程遭遇严重挫折,包括船只在坚冰中失去一个螺旋桨。船员们急中生智挽救了这次任务——他们用帆布制成临时船帆,战胜重重困难抵达了目的地。
航线开辟屡经波折
施密特最著名的任务事关1933至1934年命运多舛的“切柳斯金”号轮船。这艘船为北极航行做了加固,但不是真正的破冰船,它从摩尔曼斯克出发,前往符拉迪沃斯托克。尽管取得初步进展,但楚科奇海的厚厚冰层困住了这艘船。
随之而来的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北极救援任务之一。苏联飞行员利用简陋的设备,在零下40摄氏度的严寒环境中,将100多名受困船员空运到安全地带。这一大胆的行动吸引了全世界的关注,也巩固了北方海航道在苏联的地位。参与救援行动的7名飞行员获得苏联的最高荣誉称号——“苏联英雄”。
冷战期间,北方海航道成为关键的军事和经济生命线。苏联领导人通过建设港口、机场甚至如诺里尔斯克和摩尔曼斯克这样的北极城市来加强北极的基础设施。这些中心为矿产开采、科学研究和军事行动提供了便利。
1959年,苏联的“列宁”号核动力破冰船首航,彻底改变了北极航行。核动力破冰船可以在坚冰中开辟出道路,确保北极全年的交通,而这是常规船只无法做到的。到20世纪末,北方海航道成为世界上最先进的北极运输系统。
1991年苏联解体后,北方海航道因缺少资金和后勤挑战经历了多年的衰败。然而,21世纪初,随着气候变化开辟新的航道,俄罗斯在北极的壮志豪情重新燃起。冰层融化使北方海航道每年的航行时间延长,促使莫斯科再次对北极基础设施进行大笔投资。
面临地缘政治挑战
如今,莫斯科的北极舰队包括“胜利50周年”号和“北极”号这样的核动力破冰船,确保北方海航道常年运行。这些船只为向国际市场运送液化天然气、石油和矿产的商业船只护航。亚马尔半岛上的萨贝塔港等北极港口已经成为全球能源贸易的重要枢纽。
俄罗斯认为,北方海航道是其长期经济和地缘政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俄罗斯总统普京称北极是“战略重点”,强调了将北方海航道改建成可与苏伊士运河和巴拿马运河媲美的具有竞争力的全球航运路线的计划。俄罗斯开展一系列雄心勃勃的项目旨在到2030年使北方海航道的货运量翻一番。
尽管潜力巨大,但北方海航道仍面临诸多挑战。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尤其是俄罗斯与西方之间的紧张关系,使国际合作复杂化。西方的制裁阻碍了外国对北极能源项目的投资。与此同时,中国将自己定位为俄罗斯开发北极的关键伙伴,将北方海航道视为其“冰上丝绸之路”倡议的重要组成部分。
环境问题也是一个突出问题。冰层融化增加了船舶通行,也增加了在这种脆弱环境下发生石油泄漏和生态破坏的风险。环保组织呼吁实施更严格的规定,而俄罗斯则认为,其核动力破冰船的排放比使用传统燃料的船只要少。
当初一个大胆的帝国计划如今演变成具有全球意义的现代地缘政治资产。随着北极变暖和海冰消退,俄罗斯的北极生命线只会变得更加重要——无论是在经济上,还是在政治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