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1000多岁了!富阳这个古村,除了美,还有满满故事……

都市快报橙柿互动 2024-12-24 16:32:07

万市镇槎源坞村位于富阳区西北部,自西向东呈树叶状形态,槎源溪穿村而过,两岸山峦为天目山余脉,高山峻岭,连绵起伏,全长十余里,村域面积13.55平方公里,有万宅、姚家、下李家、上李家、洞山坞、直山坞、马家、槎岭脚等11个自然村。山上毛竹树林茂盛,典型的山区地貌特征,森林覆盖率90%以上,有“天然氧吧”之美誉。

“我们村只有430多户1400多人,虽然在富阳算不上大村,但我们村是个实打实的百‘姓’村,登记在册的有109个姓氏,大家熟悉的有吴、姚、罗、李、马、黄、陈、何、王,也有不常见的忻、操、桂、皇甫、安、龙、甘、留、钭等姓氏。而且,我们村是富阳唯一聚居着汉、畲、侗、水、苗、土家、布依族的多民族村。”槎源坞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李群说。

自然环境好

也要常态化地自觉维护

仙去名留几岁华,遗风宛在漫云赊。

游人欲觅凌波渡,渔父尤乘泛月槎。

桑拓阴中迷远岫,鸡豚社里醉流霞。

分明引入桃源路,不是秦时也卜家。

这是该村《东安姚氏宗谱》中环居八景诗中的《槎源仙境》,可见槎源坞村自然环境之优越。也因古时山上盛产木材,是制作木筏的优质材料,因此先人将该坞取名为“槎源坞”。

△槎源坞村风光

一直以来,槎源坞村山多田少,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村民以种植水稻、小麦为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长期的农耕生活,村民难免产生乱堆乱放、乱搭乱建、乱排乱倒等陋习。有的破旧房不仅影响村庄面貌,还阻碍道路通行,村民们的怨言越来越多。

“2013年,我们村开始着手整治村庄环境,村妇联积极响应上门做工作,发动全村妇女参与其中,经过一段时间的整治,原来随处乱飞的苍蝇、蚊子几乎没有了。”村妇联主席楼亚群说,我们村范围比较大,目前只有3名保洁员,主要负责万石公路沿线和公共区域的环境卫生,农户房前屋后的卫生都是村民自己动手的,这么多年已经成常态化了。

前几年,槎源坞村借助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对村内道路、房屋面貌、线杆序化、产业培育、教育基地等设施进行优化改造,村庄面貌焕然一新。看到人居环境越来越好,很多农户都在养花,积极创建美丽庭院,示范效应越来越明显,自觉维护环境卫生意识也越来越强。李群说:“村里几次代表万市镇参加全区‘最清洁’乡村大比武,都获得‘红榜’表扬。”

民族文化村

展现不一样的乡村风采

据史料考证,槎源坞村在唐天佑三年(906年)之前就置村了,时属分水县管辖,虽然几经朝代更迭,县置管辖权有所调整,但村域范围在历史上变化不大。由于槎源坞村历史悠久,有记载的古殿、戏台、亭子、祠堂、厅屋以及古墓葬、古民居等古迹不少。而且,槎源坞村一向重视文物古迹的保护,如姚开府祠、石门、石碑等古迹得以传承就是最好的例证。

△姚开府祠

槎源坞村不仅山清水秀,而且人杰地灵,人才辈出。有南宋“抗金名将”姚兴、“六品顶戴”马效良、“黄埔军官”罗杰、“抗日将领”章成、“县三小创始人”吴以松、医学名家吴仲洪、博士生导师吴小锋、二等功臣罗仲康……还有众多槎源坞乡贤、学子走向全国,奋斗在各行各业战线上。

槎源坞村还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聚居着汉、畲、侗、水、苗、土家、布依等7个民族,是一个典型的民族村。长期以来,槎源坞村历届村干部都十分重视民族团结工作,坚持将文化润民作为民族交流的纽带,弘扬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团结。

李群说,近年来,村里依托文化礼堂的忠毅书院、农耕陈列馆、乡风民俗馆、劳模馆等民族阵地,开展具有各民族特色的文化节活动,弘扬民族团结、锲而不舍、勇于拼搏的精神,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探索“民族文化惠村”新路径,展现民族村不一样的乡村风采。

这些年,槎源坞村还获评浙江省美丽乡村特色精品村、浙江省美丽宜居示范优秀村、浙江省卫生村、杭州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

讲好村故事

共绘槎源坞的发展画卷

几年前,在社会各界的不懈努力下,槎源坞村克服种种困难,编纂了《槎源坞村志》。这是一部融思想性、资料性、知识性于一体的“存史、资政、育人”的乡情书,在富阳村级层面也是少有的。

“我们编纂村志,就是为了继承前人筚路蓝缕、辛勤耕耘的优良传统,厘清槎源坞村庄发展脉络。不仅仅是为了讲好村故事,为村庄发展和后人决策提供真实可贵的史料,而且也是优良作风的传承和弘扬。我们从中可以了解自然的、人文的、时代的多元化信息,梳理和挖掘更多的资源来服务于村庄发展,共绘村庄发展新画卷。”李群说。

今年6月,区里派来了文化特派员,帮助槎源坞村分析了目前村庄发展的瓶颈,细化分类各少数民族的文化、民俗、美食、舞蹈等特色,更好挖掘姓氏文化、家谱文化和民族资源禀赋,找寻古诗记载,对比自然资源,理出一条古道、古碑、古祠、古桥、古树等与民族文化景点相串联的旅游线路,进一步扩大槎源坞民族乡村的品牌影响力。

李群表示,村里也在积极发动乡贤力量,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把现有闲置的老旧厂房资源盘活利用,提升和优化新劳动教育基地空间,丰富活动内容,让游客可以深入了解各民族文化内涵,增加活动的趣味性和互动性,满足大型团队接待能力,努力实现以文兴村、以文兴农的目标。

资料|区融媒体中心(记者朱啸尘通讯员范建桥)

0 阅读:0
都市快报橙柿互动

都市快报橙柿互动

橙柿互动官方UC号,都市快报出品。

作者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