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裴雯
这本书相当好,是好到值得费时间、费钱、费家里空间那种程度的好。
严家炎先生就不用说了,大家。直接开门见山聊书本身了。
首先是逻辑。
为什么喜欢看这类归纳总结类的书呢?因为好些知识点,其实自己看的时候也能知道,但是架不住它零碎、不系统、不脉络。但看一看这些书,就等于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了,虽然这么说挺土的,但确实是这个意思。这些先生们很系统的搭出来一个完整的框架,然后科学的、循循善诱的领着读者去游走完这个全程。先生们掏出来的是高屋建瓴,读者们拿到手的是恍然大悟。
学知识不怕取巧,只要吸收消化了,事半功倍是好事。
举个例子,书里提到“中国现代小说一开始就是’问题小说’”。
那为什么它会是一个开端呢?
因为“问题小说”出现在五四时期,那个时候整个国家正在与旧的封建社会做一个割席,但新的模式还没有建立起来,全社会都处在一个迷茫的阶段。人的心里难过、人的心里愤怒,自然要发出声音和呐喊,“怎么了?”,“为什么?”
这就是“问题小说”出现了。
接着在大时代的背景下,整个社会层级的断裂、整合。大批的文艺青年怀揣着困惑和理想,纷纷涌现出来做新思想的引路人。同时,又因为中国原本就是农耕文明的大国,这些新青年大部分都是来自乡村,身上蕴藉的是乡土生活的实际经验,所以,思想在书写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就出现了“乡土文学”。
看,这么捋一下,是不是心里不用记,也知道了。书里这样的知识点还很多,都是可以一边看一边就记住的。
若自己读书,这些名词和事件总归还是要花点时间去记。但看了严先生的解读之后,他把事情的逻辑一摆,什么都简单明了了。
其次是拓展。
看这本书,相当于一个基石。在它的基础上,辐射了很多书籍和作家出去。比如废名。我看的过程中,就对这个人产生了很大兴趣,然后去搜索,一搜发现我有他的书——《少时读书》,是夹在金克木先生《书读完了》那个套装里面的。重新拿出来看,废名此人几乎一句三个典,看他实在需要门槛,但又觉得确实是真好看啊。
也不至于说相见恨晚,但确实觉得他是遗珠,以前竟然完全没看过他的书。只能说中国太大了,好的作家那么多,明似皎月、多如星辰。
《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就把这些灿星纷纷拢在一起给你看了。
再次是重新认知。
这个需要大家自己去发现,因为每个人的认知点也不一样。就我自己来说,以前对汪曾祺先生的印象是这个人喝喝茶、养养花,很佛系、于同时代而言不算个很有成就的人。但今次看了此书,才发现他在文学史上其实是很有地位和意义的一个作家。某种程度而言,他是京派作家的集大成者。
再比如闻一多,“改了业,放下了他诗人兼画家的幻想,诚诚恳恳的去做他的古文学爬梳整理工作。”我当时看到这里时是笑出声的那种,多可爱啊,这样的一面跃然纸上。
最后是学技巧。
书里面不仅仅有知识体系和大框架,也有很多用来佐证的实例,在这些实例里,就可以真切的感受到一些作家的厉害。
比如,穆时英。插个题外话,张爱玲早期很是汲取了他的风格养分。
书里写穆时英描写上海的灯红酒绿、霓虹闪烁,是这么落笔的:
“‘《大晚夜报》!’卖报的小孩子张着蓝嘴,嘴里有蓝的牙齿和蓝的舌尖儿。他对面的那只蓝霓虹灯的高跟儿鞋尖正冲着他的嘴。
‘《大晚夜报》!’忽然他又有了红嘴,从嘴里伸出红舌尖儿来,对面的那只大酒瓶里倒出葡萄酒来了。”
是不是很厉害?这一段真的配得起“光怪陆离”四个字。穆时英自己说“上海是在地狱里建起的天堂”,只有他的描写才真的能醍醐灌顶的给人这种画面感。
总之,看完这本书之后的感受是,很幸福。中国的文学是个那么深厚而广博的宝库,我们可以挖一辈子。用一句话鲁彦形容鲁迅的话做结尾:
“大家在听他的中国小说史的讲述,却仿佛听到了全人类的灵魂的历史。”
——————————————————————
周三福利来啦!春风好书盲盒,内含三本春风好书,有作家签名版,也有全新的未拆封版,来试试手气,看看自己是不是幸运读者吧!
抽奖链接:点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