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入海,河海相交,流经北方9省区、5400多公里的黄河来到东营,大量泥沙与大海相拥,造就了“黄蓝交汇”旷世奇观,孕育出的黄河三角洲万物生长。作为我国首批滨海湿地全球观测站点之一,无数珍稀濒危物种在此繁衍生息,候鸟往来,这里已经是它们迁徙的必经之地。
冬日傍晚,在东营市的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随处可见来自不同国家的摄影爱好者架起“长枪短炮”,在寒风中静静等待,准备从不同角度抓拍“鸟浪”的各种优美姿态。
在12月24日生态环境部举行的12月例行发布会上,生态环境部公布第三批38个美丽河湖优秀案例名单,山东省黄河(东营段)入选。近日,新黄河记者赴黄河东营段,探寻“河海”湿地的“美丽密码”。
以机制“加法”保持生态完整性
作为黄河入海口城市,东营市既是母亲河跋涉五千余公里的地理终点,也是她汇入更广阔海洋的起点。延绵181公里的黄河口湾区海岸线,海域面积达2292平方公里,是我国暖温带最完整、最广阔、最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而位于黄河三角洲内的自然保护区,是以保护黄河口新生湿地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鸟类为主体的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
自2023年起,东营市政府启动美丽河湖创建工作,以“线、带、面”修复为抓手,维护黄河口“河—陆—滩—海”生态系统,探索创新黄河口湿地修复模式,实施湿地修复工程,维护湿地生态系统健康。
东营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陈云龙介绍,通过先后出台的一系列生态保护法规,高标准创建黄河口国家公园,规划海域面积2152平方公里。优化调整海洋自然保护地范围,海洋生态红线区面积占湾区的比例从70%提高到90%。该市还成立了山东省首个环境资源审判庭、山东省首个基层法院环保法庭,创新推行了“河湖长+生态警长+法院院长+检察长”四长联动护河新模式,实现了数据信息“四长”共享,执法与司法有效对接。
在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保护区内,东营市实行了严格管控措施,禁止开发性人为活动,在一般控制区科学划定封育范围,实行封闭管理。探索创建公检法“三位一体”联合执法办案机制,构筑起行政处罚、治安处罚、刑事处罚和公益诉讼全方位的多维打击架构,有效遏制了滥采乱捕行为。同时,东营市还先后实施了鸟类栖息岛建设、东方白鹳和黑嘴鸥栖息地保护改善等关键物种栖息地营造优化工程,建设生态岛100多个,极大改善了生物栖息地,以东方白鹳、黑嘴鸥等为指示性物种的鸟类种类、数量均大幅度增加,有效保护了生物多样性。
以污染“减法”守护自然原真性
水是生命之本,人水和谐,是千百年来不懈的探索。近年来,东营市投资13.6亿元,实施海洋生态修复等17个项目,修复滨海湿地面积35.5万亩,自然岸线5.33公里,盐地碱蓬、海草床4.7万亩,恢复底栖生物生境1650亩,建设“河流水系循环连通、原生湿地保育补水、鱼虾生物繁衍生息、野生鸟类觅食筑巢”的生物多样性湿地。
以“水系”为脉,东营市构建了科学合理的“取、输、蓄、用、排”的水系格局,形成黄河与自然保护区的大循环和贯通的湿地内部小循环,提升黄河水资源的生态综合效益,推进生态补水常态化。
如今的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已难觅互花米草的踪影,作为影响沿海生态环境的一种典型生物入侵植物,东营市实施了全国最大面积互花米草清除工程,探索出具有黄河口特色的“刈割+围淹”“刈割+翻耕”互花米草防治模式。
“通过科学治理模式我们在2023年全部完成互花米草治理面积约11.22万亩,黄河刀鱼消失30年后重新出现,国家濒危二级野生水生保护动物江豚近年来首次成群出现在黄河入海口。”陈云龙告诉新黄河记者。
退出保护区内300处石油生产设施并完成生态恢复,实施围海养殖清零、1.2万亩连片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削减入海河流污染,建设滩区农田尾水生态净化工程,实施黄河滩区“清四乱”和南展区搬迁改造行动;开展“净滩”专项行动,交办海洋垃圾无人机巡查和航拍结果,保持渔港及近岸海域环境整洁……通过探索形成了以水系连通为主的河流沼泽湿地修复模式、以疏通潮沟营造植被生长条件为主的盐沼湿地修复模式、以阻断营养输送根除互花米草为主的潮间带湿地修复模式,东营市构建起“河—陆—滩—海”连通体系,湿地生境明显改善。
以效能“乘法”实现生物多样性
冬日的阳光温柔地穿透薄雾,洒在银装素裹的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湿地公园上,在这片并未完全冰封的湖面上,数千只候鸟聚集于此,构成了一幅生动而和谐的自然画卷。它们有的悠然自得地游弋于碧波之上,有的低头专注地觅食于茂密的水草丛中,有的振翅高飞于蔚蓝的天空之下,展现出无尽的生机与活力。
生态好不好,鸟儿最知道。每年11月到次年3月,是黄河三角洲最热闹的季节,数以万计的鸟儿从西伯利亚等地迁徙而来,到此栖息越冬或暂时停歇,每到清晨和傍晚,成群结队的候鸟在空中翱翔,时而低空掠过水面,时而又冲向高空,在空中组合成不同的飞翔队列,形成一波又一波“鸟浪”景观。
据了解,东营市的鸟类总量由1992年的187种增加到现在的374种,成为名副其实的“鸟类国际机场”。垦利区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李艳琳说,很多鸟儿来到保护区都不想走,原本的候鸟变成了“留鸟”,东方白鹳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去年保护区内东方白鹳繁殖的种群达到了2000多只,今年则增加到了3000多只。我们建设的黄河三角洲生态监测中心,利用遥感卫星、雷达这些先进的技术手段,对三角洲的生态环境进行监测,更好地为黄河三角洲的保护管理提供着科技支撑。”李艳琳介绍。
生态保护是黄河重大国家战略的重中之重,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近年来,省财政厅全力支持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和修复治理工作,不断完善省际省内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成功推动山东、河南两省完成黄河流域省际横向补偿协议续签,将总氮纳入考核指标,推动黄河入鲁水质始终保持在二类水质以上,入海总氮等各项指标稳中向好。给予东营市流域横向生态补偿补助资金1380万元,指导督促跨县际断面全部签订补偿协议。
聚焦生态修复,山东省统筹资金8.83亿元,支持环绕黄河三角洲构建“河—陆—滩—海”连通体系,推动实施湿地生态系统综合治理、南部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水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聚焦污染防治,统筹中央和省级资金238.75亿元,支持开展流域水污染治理和水生态保护修复,支持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助力全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同时,还对之前成功入选生态环境部美丽河湖优秀案例的4个市分别给予1000万元的资金奖励。
目前,全省已有淄博马踏湖、日照水库、泰安东平湖、青岛李村河、黄河(东营段)等5个案例成功入选生态环境部美丽河湖优秀案例,总数量位居全国前列。山东省生态环境厅水生态环境处处长韩凯介绍,全省将有序推进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力争到2027年美丽河湖建成率达到40%,到2035年‘清水绿岸、鱼翔浅底、人水和谐’的美丽河湖基本建成,努力为全国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提供山东样板。
记者:杨雯雯记者:赵璐摄影:钟福生摄像:钟福生剪辑:王瑶华校对:杨荷放编辑:刘玉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