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书文
宰相庄出土的元代萧拜住墓志铭残件
宰相庄的明代铁钟
村名的起源和演变过程,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与地理环境、历史人物、典故、风土人情及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密不可分。在怀柔科学城规划范围内,有三座村庄引起人们的注意,分别为宰相庄、驸马庄、统军庄。三个村的村名均以古代官职命名,其中必然隐藏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最近,笔者深入这几处村落采访,并查阅有关资料,理出一些脉络和思考,以抛砖引玉,解开谜团。
宰相庄,怀柔平原区上的第一大村,位于北房镇以北2公里处。宰相庄并未出过宰相,其得名据传是因为村西北有元代宰相萧拜住的墓地。其墓地规模不小,如今已被辟为耕地。询问村内老人,墓地虽被毁,但大墓丘依稀可见。上世纪七十年代,出土一通断裂的石碑,上书“大元银青荣禄大夫功臣太保上柱国蓟国公谥忠愍石抹公神道碑铭”28个篆字,现存放在宰相庄村委会院内。此外还出土了石羊一对,石犼一对。明代在此设屯,为军事屯田地。村内还保存着明代万历年间铸造的大铁钟。
这通断裂石碑的主人正是萧拜住。查阅资料,萧拜住为元初大臣,契丹族。原属石抹氏,后易姓为萧。忽必烈在位时,曾跟随皇孙铁穆耳(成宗)北征,授檀州知州。历任礼部郎中、同知大都路总管府事、知中山府等职,任内有政绩,颇获民赞。武宗海山时,迁户部尚书,拜御史中丞。元仁宗时,皇庆元年(1312年),迁陕西行中书省右丞。
元仁宗延祐三年(1316年)五月,进中书平章政事(副宰相)。四年四月,以太常礼仪院使加授大司徒。此前他因参与揭发右丞相铁木迭儿怙势纳贿、枉法害民之事,铁木迭儿复职后,延祐七年(1320年)正月,萧拜住被杀。至治三年(1323年)泰定帝即位,萧拜住被昭雪,追封蓟国公,谥“忠愍”。
一座村庄的名字就与这位元代宰相的官职有了联系。
驸马庄同属怀柔区北房镇,位于镇政府东南1.3公里。明万历《怀柔县志》载:“驸马庄,县东十五里。”《怀柔区地名志》记载:“始建于明初,相传万历年间有娘娘路经此地,认一小女孩为义女,女孩长大后在该村招婿,故名驸马庄。”
驸马原本为驸马都尉的简称,是汉代的官名。可是自魏晋之后,皇帝的女婿,也就是公主的丈夫必须担任驸马都尉一职。此后,驸马也就成为了皇帝女婿的专称。两宋与辽、金、元、明沿用唐制,封皇帝女婿为驸马,这是个闲散的官职,一般从五品。由于驸马一职存在一千七百多年且与公主丈夫绑定超过一千多年,所以人们多用驸马来代称皇帝女婿。
驸马庄与驸马有关联的古迹全无,倒是清代京城至承德避暑山庄的御道曾经过于此,村东建有供奉碧霞元君的娘娘庙一座,村内王姓老宅大门旁立有“文官下轿,武官下鞍”文字石碑,据说为乾隆所书。
统军庄村紧邻怀柔区北房镇梨园庄,今属密云区十里堡镇所辖行政村。常见的说法是,村落于明代以前成村,因古代曾有统军武官住此,故名。统军为军队武官,出于唐后期。当时有龙武、神武、神策各军,大将军之下,各置统军一或二人,正三品。《金史·百官志三》记载,于河南、山西、陕西、益都各置统军司,以统军使、副统军统领当地军队。
但是“明代以前”是哪个朝代?“统军武官”到底是谁?这些都成了历史之谜。
岁月的烟云,使京北平原上这三座村庄的过往早已湮灭在无边无际的历史长河之中,只留下没有名姓的三个官职村名。名尚在,迹难寻。宰相庄的得名源于元代宰相萧拜住的坟墓,似乎还有确凿的证据,那么统军、驸马作何解释?上面提到的说法只是一种揣测,不是完美的答案。
查阅清康熙《怀柔县志》,有这样一段记载:“县东有宰相、驸马、统军三庄,庄名不知何所指。或云:明崇祯间,阁臣周延儒自请督师,将至潮河川,惬怯不敢前进,逗留于怀境甚久,有驸马都尉某偕行,阁臣驸马各占一庄居之,其统军将领又居一庄,故三庄以名。然考万历中所辑邑志,已载宰相、驸马、统军三庄,则前说似属附会。余按元大丞相东平王刘公尝居顺州,今其墓在县两河庄,后裔现为怀民,意宰相庄必东平王所居,特驸马统军名无可考耳。”
这段记载传递出三个信息:一是“宰相、驸马、统军三庄,庄名不知何所指”,说明清代时三个村庄得名原因已无可考。二是否定了明代周延儒携统军、驸马驻防之说。因为“万历中所辑邑志,已载宰相、驸马、统军三庄”。资料记载,明崇祯年间周延儒深得崇祯帝器重并升任宰相,而周延儒因为官贪鄙,任用私人被罢相。后再次为相,任用贤良,废鄙政、缓民怨,颇有政声。但他缺乏雄才大略,又不善指挥军事,清兵入关,他避而不战,虚报战功,终被革职处死。
三是认定宰相庄为元大丞相东平王刘尝所居。依据是东平王刘尝墓地在县刘两河村西。此说也是推测。
笔者认为,宰相、驸马、统军三座村庄的得名应与三位重臣驻扎于此有关,宰相庄也并非因宰相墓地而得名。其三村成村年代也因历史久远,尚待考实,但本人倾向于成村于宋辽时期。
史籍记载,后晋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后,宋辽常年征战,“澶渊之盟”签订以后,才给北方带来喘息的时间。燕云十六州大部属于燕山南麓长城一线,其中幽、蓟等十二州位于河北北部,怀柔属于析津府檀州。云、应、寰、朔四州位于山西北部,幽州和云州后来成为辽国的南京和西京。此后四百余年,怀柔一直为民族融合地区。怀柔的许多地名如庙城、花园、梨园庄、统军庄、驸马庄、宰相庄、渤海所都是那时留下的地名,特别是统军庄的“统军”,只有辽代才有这个官职。
近读怀柔已故文史专家王宝骏《怀柔文史钩沉》一书,其中《宰相庄村名的由来》一文有这样一段话:“宰相、统军、驸马均为辽代官员中经常提到的名称,三庄得名的由来,应是萧太后在怀柔太平庄、大水峪建有看花台后,梨园庄有大面积梨树园供看花,辽室贵族宰相、驸马、统军等主要官员为陪同萧太后看花,以梨园庄为中心,分别在梨园的东、西、北三面,各占据一个村庄,建立看花的休闲别墅,因而形成了宰相庄、驸马庄、统军庄三个村庄的名称,一直沿用至今。辽代贵族的避暑赏花活动,集中于今顺义、怀柔、密云三县的交接地带,顺义天竺有避暑凉殿。据光绪《顺天府志·地理志》中记述,在密云黍谷山也有辽代凉殿,黍谷山距梨园庄约7至8公里,很近。”王宝骏老先生依据史书记载,做出三村源于萧太后看花的推断,这与我的想法比较契合。
辽代契丹族皇室喜欢四时“捺钵”,各地巡狩,赏景看花实际就是他们特别的生活习惯和方式中的一种。当然,选择在长城脚下屯兵关塞,饮马沙河,利用赏花观景活动演练军武,察阅左右,更是其实际意义所在。
近年来,怀柔北房镇一带多次出土过草花铜镜、双鱼纹铜镜和双鱼纹带柄铜镜。附近的庙城村还发掘出辽代六鋬锅、仙人图铜镜及马镫等文物。辽代墓葬也有发现,发掘出辽金石棺墓和元代砖室墓。房家坟附近也发现过辽金时期砖室墓。这些文物和墓葬留下了辽代人生活驻牧的痕迹,为古村历史印刻下“独家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