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灯笼年味足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4-12-25 15:31:11

在灯笼骨架上“绕线”、缝制灯笼套、刷固定胶……元旦、春节临近,位于北京市怀柔区九渡河镇东宫村的红庙灯笼厂内,村民们正忙着生产备货。由于这种传统手工灯笼更具年味,因此很多单位在年底会前来采购,成为一种“保留节目”。

在怀柔区九渡河镇东宫村红庙灯笼厂,村民们正忙着生产各式各样的花灯。

在骨架上“绕线”,灯笼展开时才能保持均匀。

一块块红布缝合在一起成为了灯笼的“外衣”。

库房里几千个灯笼,等待着装点节日中的北京。

红庙灯笼厂位于村里的中间位置,小院儿里的房间多被几千个大大小小的灯笼填满,成为了库房。生产车间不是很大,但屋里的暖意让人感到舒适,几位大姐一边忙着手上的活儿一边唠着家常。

红庙灯笼厂厂长闫万军早年去河北学做灯笼。后来,他潜心钻研,对灯笼骨架进行革新,用铁盘、钢管、冷拔丝做支撑,使灯笼更加坚固,抗风能力也大大增强。灯面掉色破损以后,还能拆下来翻新,骨架可以反复使用。闫万军为此申请了灯笼骨架专利,由于质量上乘,因此不少大单位成为了老客户,特别是购买那种一人多高大灯笼的顾客,对灯笼的抗风性、稳定性更是格外看重。

虽然看重质量的老客户依然会来,但闫万军还是对传统灯笼的市场感到忧心。近些年,不但机械化生产的亚克力材质灯笼越来越多涌现,与此同时,很多传统节日中的观花灯娱乐活动也逐渐被商业公司垄断,同样压缩着灯笼厂的生存空间。

困难也促使着改变,近年来,闫万军就尝试着将灯笼制作的技艺编排成手工课程,在学校、社区给爱好者传授,受到大家欢迎。此外,闫万军还同几位村民一起,拜师多位非遗传承人,学习手工技艺,借助灯笼制作,发展完善系列非遗制作课程,也让这种传统灯笼制作技艺焕发新的活力。

本报记者甘南文并摄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