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48岁的耿保国不顾家人反对,四处借钱凑了100万,买下了3000多平米的明清老宅,为了能住进这个宅子,耿保国花了数十年进行修缮,如今变成什么样了呢 1997年,平遥古城还是一个沉寂的小县城,古老的街道和民居被岁月侵蚀得破败不堪。就在那一年,一个看似平凡的决定,却改写了这座小城的一段故事。 48岁的耿保国,平遥推光漆器的传承人,用自己积攒了一生的勇气和执念,拍下了一座占地3000多平米的明清老宅。 这座叫“浑漆斋”的大院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可在当时却只是一个破旧不堪的“赔钱货”。他不顾家人的反对,四处借钱凑了120万,拿下了这座宅子。 买下宅子之后的日子并不好过。屋顶漏雨、房梁腐朽、墙体坍塌,这座院子看似有着辉煌的过去,却经不起近乎毁灭性的风霜剥蚀。 更让人担忧的是,这笔巨大的开销已经让耿保国债台高筑,而修缮所需的资金更是无底洞。 但耿保国并没有后悔。他说,这不仅仅是一个家,还是一片希望。他希望它能为家人带来安定的生活,也希望它能为平遥的文化遗产延续一抹微光。 修缮的工作并不容易。一块合适的房梁木材,他跑遍了山西好几个木材市场才找到。一片传统烧制的屋顶瓦片,他亲自监督,确保每一块都符合传统工艺要求。 墙上的雕刻装饰早已破损,他特地从民间请来雕刻工匠,用了好几个月才把一幅花鸟木雕修复如初。 就在他埋头修复大院的同年,平遥古城被联合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个消息不仅让耿保国松了一口气,也让整个古城迎来了新的命运。 申遗成功后的平遥古城,逐渐成为世界游客向往的文化圣地。游客们慕名而来,欣赏这座保存完整的明清古城。而浑漆斋作为城中最大的古民居之一,也成了许多人心中的一抹亮色。 大量游客的到来,让平遥的旅游业迅速崛起。从最初的国内游客为主,到逐渐吸引大批国际游客,平遥古城从一个衰败的小县城,成为了国内外知名的旅游目的地。随着古城的繁荣,平遥牛肉、漆器等地方特色文化也走进了更多人的视野。 而耿保国的浑漆斋,也因此变得更加耀眼。每天,游客们络绎不绝地来到这里,他们不是为了观赏一座古老的大院,更是为了倾听耿保国的故事。听他讲述这座宅子如何历经了历史的沧桑,又如何在他的手中获得了新生。 有人建议耿保国将大院改造成高端民宿或旅馆,利用大院的知名度获取丰厚的经济收益。毕竟,按现如今的市场估值,这座宅子的价值早已翻了数十倍甚至上亿元。但耿保国拒绝了。 他说:“这是文化遗产,不是我的赚钱工具。”在他眼里,这座宅院不仅是一个家的象征,更是平遥古城文化和历史的缩影。它属于这片土地,也属于每一个愿意了解它的人。 因此,修缮完成后的浑漆斋,至今仍然免费开放。耿保国每天清晨早早起来,打扫庭院,整理花木,为游客准备好一个整洁的环境。他亲自为每一个到来的游客讲解,让他们了解这座院子的历史和它承载的文化意义。 其实,这样的坚守并不仅仅是出于情怀,更源自他几十年来对文化传承的深刻理解。作为一名非遗传承人,他从年轻时就开始钻研漆器艺术,几十年的打磨,让他深知,文化的价值不是眼前的金钱,而是那份代代相传的责任。 正因如此,他利用这座宅子,将漆器的工艺、平遥古城的历史、甚至他自己的故事,一起传递给更多的人。 他的漆器作品也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购买,成为这座宅院的一部分,也让平遥的非遗技艺焕发了新的生机。 浑漆斋和耿保国,也成了平遥古城的标志之一。游客们说,这里是他们感受到历史和文化的地方。而学者们说,这里是古建筑保护的典范。 如今,27年过去了,浑漆斋从一个破败的“赔钱货”,变成了平遥古城最闪耀的一张名片。它不再只是一个人的家,而是古城历史的一部分,是平遥文化遗产的象征。 至于它的价值,又是多少呢?有人估算,早已超过亿元,但耿保国却从不提起。他只说,“它的价值在我心里,和多少钱没有关系。” 每当清晨的阳光洒进庭院时,耿保国会坐在院中,看着游客们来来往往。他知道,他用大半辈子守护的,不仅仅是一座宅子,而是一份记忆、一份传承,也是一份属于历史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