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冬时节,走进织金县板桥镇跃进村,沿着蜿蜒曲折的乡村小道一路向下,仿佛进入了一幅静谧而壮美的画卷。这里,弯弯曲曲的底那河潺潺流过,滋养着这片土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精心雕琢出的天生桥瀑布则以其雄奇壮美的自然的景观,吸引着众人的目光。
跃进村,位于板桥镇东部,距离镇政府所在驻地4公里,辖大田组、联合组、杨家寨组、仓上组、大岩脚组、宋家寨组6个村民组,现有468户1435人。跃进村1953年隶属于多吉乡,1958年成立魁书大队,属于多吉管理区管辖。1960年隶属于红砖人民公社,1962年改属多吉公社管辖。1984年魁书大队改为跃进村,属于板桥乡管辖,2016年板桥乡改镇,属板桥镇管辖。跃进村一名取突飞猛进快速发展之意。
知道跃进村的人,必然都知道这里有一处大田坝,所谓大田坝就是魁书坝子,“魁书大田坝,吃大米下嘎嘎”这句俗语一直在当地流传。其实,这里曾经是相当贫穷的地方,推香粑与擀香是这里的大多数人家农活之外赖以养家糊口和抚儿育女的活计,一条一公里多的河段,从上到下有多达52部香粑车,每逢场天,织金南门香市的售卖者,80%以上是跃进村人。
魁书坝子东侧就是底那河,东岸一排悬崖峭壁,高达万仞,沿河而上,在险要处便可见天生桥瀑布,飞流直下,水花四溅,再往上就是天生桥了,洞庭不算长,但奇崛怪异,险象环生,洞上还生洞,堪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作。
现在的魁书田坝,潺潺流水汇成小溪环绕田间,600余亩稻田呈梯状分布,这片田坝上,冬种油菜、夏栽稻谷,春天是黄悠悠的菜花,秋天是金灿灿的稻谷,油菜和水稻的种植,装扮了跃进村的一年四季,形成了跃进村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魁书田坝里,有三亩是村民谢文琴家种植的稻谷,包含红米和白米两个品种。上了年纪的她,种水稻是她家主要的收入来源之一。“我们这儿的红米白米都好吃,我们家每年可以收2000斤左右,要拿一半来卖,好卖得很,只是种不出那么多。”谢文琴说着,手上割草的镰刀也没停下来。
跃进村村支书陈兵介绍,20世纪70年代跃进村村民在天生桥下的悬崖峭壁间开凿悬挂了一条水渠,用于发电和灌溉农田,沟渠宽约1米,全长1000米。2023年为了推动魁书田坝的高效利用,推动稻谷种植等产业的发展,村里申报了项目,争取到资金150万元,用于沿着稻田修缮和新修部分灌溉沟渠和机耕道。踏入田间,泥泞的田埂变成了宽阔的水泥小道,清澈的溪水沿着沟渠哗哗直流,在一个个分水口被分进了每家每户的稻田里。
改善了基础设施,跃进村的产业发展迈上了新台阶。凭借优质的土壤条件和科学种植,跃进村种出来的大米品质高、口感好,可卖6元每斤。这片铺展在山腰上的田坝,每年可给当地老百姓带来上百万元的收入,成了跃进村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
近年来,跃进村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越走越宽。村党支部充分发挥引领作用,聚焦产业发展促农增收难题,根据“海拔落差大、立体气候明显”等土地资源实际情况,利用原本的偏坡石旮旯破碎地块发展茶产业;采取“龙头企业+公司+党支部+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通过引进贵州乌蒙利民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由该公司负责提供种苗、技术指导、茶叶回收和资金担保等,解决了群众资金困难无力购苗和难寻销路的后顾之忧,有效激发了群众参与种植茶叶的内生动力。目前,跃进村已发展种植奶白茶、黄金芽400余亩。
一年又一年,在这块被青山绿水环抱的土地上,底那河蜿蜒流淌,见证着岁月的变迁。村民们用勤劳的双手创造着美好的生活,这片土地上的新故事还将继续传承······
文字整理:杨超
一审:张杨
二审:孙延
三审:马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