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长沙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获国务院批复。《规划》有哪些重点?为长沙未来发展擘画了怎样的蓝图?12月25日,长沙市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有关情况。
湖南省自然资源厅总规划师贺正,长沙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二级巡视员王新良,长沙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组书记、局长段宁及相关负责同志出席。会议介绍了《规划》的背景和意义、编制的主要特点、国务院对本次《规划》的批复精神等基本情况和《规划》主要内容,并回答记者提问。
长沙首部“多规合一”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获批
一切2024年12月16日,国务院批复了《长沙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明确了长沙的城市性质为湖南省省会、长江中游地区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要求长沙充分发挥中部先进制造业基地、中部现代服务业中心、区域性科技创新高地等核心功能,筑牢安全发展的空间基础,构建支撑新发展格局的国土空间体系,系统优化长沙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也强调要维护规划严肃性、权威性。目标愿景是努力将长沙建设成为“智造创新名城、幸福山水洲城”。
《规划》是长沙市第一部“多规合一”、全域全要素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是长沙市面向2035年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是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政策和总纲,也是编制下层次国土空间规划的法定依据和基础。
本次《规划》突出了战略引领、底线管控、人民城市、湖湘特色、节约集约、多规合一的规划导向,总体形成了14个章节的规划文本框架。
《规划》把长沙放在国家发展大局中进行谋划,围绕推进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等相关决策部署,积极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粤港澳大湾区和长株潭都市圈建设等重大战略,始终在实现“三高四新”美好蓝图的大棋盘中担当主力,在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中敢为人先,找准长沙在区域和全国中的战略地位和独特优势,发挥长沙的重要作用。
筑牢两个体系、优化三级格局
《规划》聚焦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坚持保护与发展相互促进、辩证统一,既坚决保护好大自然赋予长沙优越的山水林田洲垸资源,守住长沙的资源底线;也全力保障好长沙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生产生活生态空间。
以高水平保护为基础,筑牢底线约束体系。把安全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科学划定“三条控制线”,全市耕地保有量不低于296.01万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254.02万亩;生态保护红线不低于783.82平方千米;城镇开发边界面积控制在1308.67平方千米以内。
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筑牢空间保障体系。锚定“三个高地”持续用力,突出对新质生产力、高品质生活等重大项目的支撑。优先保障全市重点园区、重大片区的用地需求,新增城镇建设用地主要用于保障重点片区、园区发展。充分保障重点项目、重大工程发展空间,全面落实湘江科学城、长沙奥体中心、岳麓山实验室、黄花国际机场改扩建工程、高铁西站等国家、省、市级重大项目的空间需求。
长沙已经发展成为跨越万亿GDP、超过千万人口的特大城市,城市区域化发展加速,从不同尺度优化国土空间格局,是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推动形成智慧高效治理新体系的必然要求。因此,《规划》立足顺应城市发展规律和提升空间组织效率,重点从区域、市域、城区3个层次构建协调有序的空间布局。
优化长株潭都市圈区域协同。围绕“打造全国重要增长极”目标,聚焦“同城化”和“高质量”,将长株潭作为一座特大城市一体打造。共建长株潭生态绿心、湘江百里画廊、“轨道上的长株潭”,全面增强长株潭都市圈凝聚力、承载力。
优化市域国土空间格局。整体构建“一脉两屏六绿楔、一主两副多组团、一轴一带两走廊”的市域格局。其中,在保护格局上,以“一脉两屏六绿楔”为重点,保护好湘江、市域东部和西部两个生态屏障,以及六个深入城市内部的生态绿楔。在开发格局上,以“一主两副多组团”为核心,着重建设长沙都市区,打造浏阳和宁乡两个重要增长极以及多个城市组团。在区域协同格局上,以“一轴一带两走廊”为支撑,依托湘江综合服务轴、长浏宁城镇发展带、湘江西岸科创走廊和湘江东岸先进制造业走廊,形成网络化、开放式的整体空间格局。
优化城区结构功能布局。落实承载“三个高地”建设的重大片区、重点园区,打造更加有序、更富韧性的城市空间结构。构建“一核八组团”城市结构布局,以城市更新推动核心区升级,以产城融合理念打造8个城市组团,形成生态型、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化的可持续发展空间结构。重点打造“131”市级中心体系,提升核心区综合服务中心功能,打造东部高铁会展中心、南部湘江科学城—解放垸中心、西部梅溪湖中心3个综合性服务新中心和北部金霞专业性服务新中心。
推进五大提质,建设人民满意的幸福城市
城市的核心是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规划的根本出发点和立足点。《规划》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城市的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建设发展的每一个细节,全面提高城市空间品质,促进城市向内涵式发展转型。
一是提升交通体系效能。《规划》围绕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的目标,着力增强长沙对外交通联系,将黄花机场打造成为空铁一体化综合交通枢纽,构建“环射”高速铁路格局和“一横三纵”普速铁路格局,将长沙港建成现代化综合性枢纽型港口,优化形成“一环四纵多射多联”的高速公路网络和“四横十二纵多射多联”的普通国省道骨架网络。着力提升城市交通效率与品质,完善城市道路系统,优化跨江通道,形成“环+放射”的城市快速路结构,构建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常规公交为基础、慢行交通为延伸、各种交通方式有机衔接的绿色交通体系。
二是提升公共服务供给。《规划》围绕建设全龄友好的幸福城市,建立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文体有获的民生设施均衡布局体系,构建完善的住房保障体系,打造“15分钟生活圈”。
三是提升空间宜居水平。《规划》构建以“自然保护地-郊野公园-城市公园”为主体的城乡公园体系,重点保护由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风景名胜区等构成的25处自然保护地;结合6个生态绿楔,打造集游憩休闲、体育健身、科普教育等功能的郊野公园群;规划形成以“综合公园-专类公园-社区公园-游园”为主体、口袋公园为补充的多级多类、均衡布局的城市公园体系,实现“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目标。
四是提升特色风貌品质。《规划》提出长沙风貌定位为“山水洲城、湖湘韵味、时尚都会”,着重彰显“山水洲城”特色,重点强化“岳麓山-橘子洲-天心阁”这一传统“山水洲城”特色风貌区,维护和彰显“望山看水”的视域走廊和城市形态。塑造世界级湘江百里画廊,建设浏阳河、靳江河、捞刀河、沩水、龙王港、圭塘河等滨河风光带。全面加强历史文化保护利用,构建“市域-都市区-历史城区”三级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框架,系统保护1个历史城区、古城和岳麓山2片历史文化风貌区,以及各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地段、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及传统村落、文物古迹、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要素,进一步擦亮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金字招牌。
五是提升城市安全韧性。统筹配置供水、排水、供气、环卫等重大基础设施布局,充分保障防洪、排涝、消防等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设施空间,适度超前布局新型基础设施。
近期,《长沙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专题展览也将在长沙规划展示馆开展,广大市民和游客朋友可前往参观。
潇湘晨报记者李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