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福建新闻12月25日电(钟文郑婷)历时一个多月的厦门市开禾小学首届中医药文化节近日圆满落幕。
作为福建省中医药文化试点学校、闽台青草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传习基地和思明区闽台青草药特色项目建设校,该校近三年来一直致力于非遗项目的传承。
校方介绍说,活动期间,该校全学科教师积极参与,初步设计“中医药文化”主题学习单73份,以及116篇跨学科主题教学设计,尝试打造具有青草药特色的品牌课程,师生携手共赴,从现代教育发展的视角,开启一场奇妙的青草药文化与知识交融的盛宴。
厦门市闽南文化保护发展专家委员会副主任陈耕在文化节开幕致辞中说,中国传统医药历来有两条发展的脉络,一是治病,二是健康。治病的中医药得到比较充分的发展,而健康的传统医药却因缺乏经济效益,散落于民间,大量地流失,急需保护和抢救式地传承。“省级非遗闽台青草药就是其中的一个项目,我们要深入挖掘宝贵的健康智慧,并加以传承和发扬。”
本次中医药文化节以闽台青草药非遗传承为核心,通过多学科融合开展活动,将不同学科的知识与闽台青草药特色项目建设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以德润心、以智启思、以体强身、以美陶情、以劳筑品,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该校中医药文化传承氛围浓郁,从百草园到各班种植基地,再到班级文化建设,无一不是青草药,无处不是孩子们探索中医药文化的“天然课堂”。
学校校园,是学生们学习成长的“青禾园”,命名为“禾小润”(昵称:润润)与“禾小香”(昵称:香香)的两个吉祥物结合该校“润”文化理念,希望青禾少年能在浸润式的实践体验中传承与创新,学会关心社会,培养高尚的品质。
小青禾们亲手养护,查找资料了解青草药的习性和功效;持续观察,准确记录每一株青草药从萌芽到茁壮的点滴变化,于实践中感悟中医药文化的生命力。
校内,科技与种植相结合,大胆探讨人工智能浇水系统应用于青草药种植的可行性,展现出对前沿科技与传统农业结合的深度思考。学校各班积极参与义卖活动,产品自创、场地自造、买卖自营,义卖资金用以帮助有需要的人,展现青禾学子的能力、责任和担当。
据不完全统计,该校首届中医药文化节共收获89份文创作品,其中49项脱颖而出成为优秀文创作品,还诞生了12位“青禾小药童”。
校外,家长课堂积极开展,课余时间众多学生踊跃参与厦门市文化馆、厦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联合举办的研学活动。在学习实践中,教育的诗意在流淌。
从校内延伸至校外,全方位、多层次的实践活动极大提升了学生的劳动技能与创新思维,为学生成长注入强大动力。
校方表示,今后,将持续深耕“3+N”劳动教育模式,让劳动化作涓涓细流,润泽学生成长的每一寸土地,为其前行之路持续赋能。同时,积极投身于“健康中国行动”,使劳动教育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全力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