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记者孙燕通讯员王蕊江晨实习生董玥含
“哪怕只有一丝希望,我也要让一家完整地团聚!”面对爸爸复杂危重的病情,李大伯(化名)的儿子决定“搏一把”。
他打听到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胃肠外科的覃吉超教授团队,慕名前往就诊。在多学科团队协作下,实施了“膜解剖腔镜胃癌根治术”,浙大一院给李大伯全家带去了绝处逢生的希望。
古稀之年患上多种重病
辗转多地寻找救命稻草
一次体检,71岁的李大伯被查出得了胃癌。更令人揪心的是,他还同时患有房颤、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慢性阻塞性肺病及肺部感染、肠系膜上动脉狭窄搭了支架等多种“疑难杂症”,4个月前,“罢工”的心脏上被安装上起搏器。从此,李大伯一家踏上了艰难的求医之路。
1米63的李大伯,体重逐渐被病魔消耗只有90斤不到。每次就诊,都被医院的医生告知,病情过于复杂危重,治好的希望太渺茫。
然而,李大伯的儿子始终不愿放弃,“过去爸爸很辛苦,是我们家的顶梁柱,他用宽大的肩膀挑起了全家的重担,现在我长大了,爸爸即使病得很重,但哪怕有一丝希望,我也要让一家完整地团聚!”
辗转多家医院后,李大伯一家来到浙大一院胃肠外科做最后的努力。覃吉超教授在深入了解分析病情后深知,李大伯的手术挑战巨大,由于他长期服用抗凝药物,手术后出血的风险很高,房颤病史也增加了血栓的风险。而且,李大伯严重的肺功能问题还可能引发肺部感染等并发症。
尽管如此,面对李大伯一家殷切的期望,覃教授还是决定接受这个挑战。
多学科联合诊疗
为疑难危重病患者保驾护航
为确保手术顺利进行,浙大一院迅速启动多学科联合诊疗(MDT)模式。来自胃肠外科、肿瘤内科、心内科、血管外科、呼吸内科等十个学科的专家齐聚一堂,对李大伯的病情进行全面评估,经过慎重考虑,决定先为李大伯实施术前化疗联合免疫治疗,以此来缩小肿瘤体积,确保手术能够完整切除肿瘤,降低癌残留的风险。
12月5日,手术在浙大一院紧张展开。覃吉超教授领衔寿春晖主治医师等组成的手术团队,历时3个小时成功完成了“膜解剖腔镜胃癌根治术”,彻底切除了肿瘤,随后,李大伯被转入ICU进行密切观察和治疗。
膜解剖腹腔镜技术
开启胃癌手术新纪元
在这场与胃癌的生死搏斗中,“膜解剖”技术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法宝”。
覃教授形象地比喻:“在人体胃部中,胃、胃周血管、淋巴结、淋巴血管网等被一层膜包裹着,就像‘饺子皮’紧紧守护着‘饺子馅’。但是,当胃部发生癌变时,如果突破这层膜,癌细胞就可能像变质的馅料一样‘泄露’出去;而膜解剖手术则遵循着‘整体切除’的原则,就像把整个饺子完整地‘捞出来’,确保癌细胞不会发生泄漏。”
与传统的手术方式相比,膜解剖技术不仅最大程度地减少术中出血,实现“零出血”,还能更加彻底地清扫淋巴结,从而有效防止癌细胞的残留与转移,为胃癌患者带来了长期生存的希望。
在浙大一院胃肠外科医护团队的精心照料下,李大伯逐步恢复了体力和生活能力,“我好久没吃饭了,现在闻到馒头的味道都口水直流啊!是你们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出院时,李大伯的儿子紧紧握住覃吉超教授的手说:“我以为爸爸这次年关过不去了,谢谢浙大一院胃肠外科精湛高超的技术,让我爸爸顺利出院,能跟我一起回家过个好年了!”
用户48xxx70
早晚得走,浪费钱[得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