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脉·命脉·国脉丨通水十周年满怀移民情——淅川县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移民工作感悟

大河网 2024-12-26 10:30:59

编者按

水脉即命脉,水脉即国脉。南水北调工程是迄今为止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调水工程,是旨在破解中国水资源分布“北缺南丰”问题的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习近平总书记称其为“国之大事、世纪工程、民心工程”。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10周年即将到来之际,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展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成就,大河网学术中原联合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1BZS093)共同推出《水脉·命脉·国脉》专栏并有奖征文,学术中原将持续刊发优秀投稿,敬请关注。

水是生命之源,比水更珍贵的是丹江口库区广大移民的牺牲与奉献。

——题记

我叫梁占佩,是淅川县移民局的一名退休工作者。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移民工作期间,我任淅川县移民局副局长、淅川县移民指挥部综合组副组长、移民宣传对外发言人,先后接受中外媒体各路记者采访超百人次。可以说,我是淅川县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移民工作的全程参与见证者之一。2018年我退休后被聘为河南南阳干部学院(南水北调干部学院)特聘教授和学术委员会顾问,主要从事教学督导、南水北调资料收集与整理,以及移民精神传承与弘扬等工作。在此,我借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十周年之际,谈一谈自己的一些工作感悟。

一、淅川县做出了应有之贡献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于2014年12月12日14点32分从淅川陶岔渠首开闸放水,至今年12月12日,已累计向北方输水687亿立方米,京津冀豫沿线26座大中城市、1.14亿人受益,经济、社会、生态等综合效益显著。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巨大成就的取得离不开包括淅川移民在内的数十万移民的奉献和付出。

河南省淅川县位于豫鄂陕三省七县接合部,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渠首所在地,也是我国水库移民大县。在我国水库移民史上,淅川县应该占有重要一页。从水库移民史角度而言,淅川移民史是新中国水库移民史的缩影。从1959年开始,淅川县就开始了移民工作,一直持续到1978年,共计移民20.2万人。这是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建设时期的移民。2009年至2011年,淅川县又进行了一次大移民,共有16.6万人搬离故土。这次是为了丹江口大坝加高工程,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淅川县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做出了巨大贡献和付出。

党和全国人民没有忘记移民。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新年贺词中向南水北调移民表示敬意,希望他们在新的家园生活幸福!2021年5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淅川县邹庄移民村视察工作时深情地说:“你们为了沿线的人民能够喝上好水,舍小家为大家,这是一种伟大的奉献精神,沿线人民、全国人民都应该感谢你们。吃水不忘掘井人,你们就是掘井人。”

我作为一名退休的移民工作者听到习近平总书记讲话后,内心十分温暖,十分激动。正是有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我们的移民工作才能做好,我们的移民才能过上好日子。

二、移民工作的几点感悟

我虽然退休了,但一直还在工作着,只是工作的方式不同而已。回顾淅川县南水北调中线移民工作,我有以下几点感悟:

第一点感悟是移民政策真是好。我是土生土长的淅川人,喝着丹江水、听着丹江号子长大的。我了解丹江口水库淅川移民的历史。由于国家缺乏足够的水库移民工作经验,1959—1978年淅川库区移民安置工作做得并不是那么的好,外迁安置到青海、湖北两省不久,就有很多移民返回了淅川老家。只有安置在湖北省大柴湖的移民经过持续奋斗,重建了家园。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移民时,我们国家经验丰富了,经济实力也硬实了,政策就相当好了。具体来说,好在安置位置上,基本上移民都是安置在靠近城区、靠近集镇、靠近产业集聚区、靠近交通要道的区域,这样便于移民恢复、发展经济;好在充分发扬民主上,在安置点选择上听取移民意见,尽可能地满足移民意愿;好在移民实物补偿比较到位;好在安置区把房屋建好、把道路等基础设施修好;好在全社会形成了纵向一致、横向同心、合力搬迁、和谐移民的良好氛围。可以说,这次移民工作的各个方面都值得称赞。

第二点感悟是移民群众真伟大。这次淅川县搬迁的16.6万移民中,有5.9万人是丹江口水库初期工程建设中经过2至5次搬迁的老移民。移民移怕了,不想再移了,只想过安稳的日子。国家要兴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要解决京津冀等北方地区缺水这一社会难题,搬迁就又成为摆在移民面前的一道难题。很多人可能认为,搬到条件更好一点的安置区不是更好嘛,事情没有想象得这么简单。“移民就像移爹、迁坟就是迁爷!”移民对生养自己的家乡的眷恋之情是根深蒂固的。好在我们的移民是可亲可敬的,好在我们的移民是通情达理的,好在我们的移民政策是以人民为中心的。该怎么作答,淅川移民心里自有答案。在国家建设大局面前,移民选择了搬迁,要保障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的进度。我想要表达的意思是,要看到移民为了工程拥护搬迁、主动搬迁的一面,同时也应该看到移民在面临搬迁时内心纠结的一面。

第三点感悟是移民工作真艰难。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难在移民,关键在移民。淅川县这次有186个村要搬迁,其中24个村要整搬整迁。只有经历过移民搬迁工作的人才知道其中的复杂、困难。一是难在移民不愿意搬迁。“穷家难舍,旧家难离”,就是中国农民对故乡朴素情感的真实表达。二是难在全省移民出自淅川一个县。淅川县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移民搬迁工作,还要完成3个集镇与众多企业与单位的搬迁与重建,又要完成输水总干线等专业项目的建设等,可谓是多项工作交错进行。“淅川移民成,则河南赢”,是当时真实的历史写照。三是难在搬迁时间紧、任务重。我们或许都知道,黄河小浪底水库农村移民14.8万人搬了11年,每年1.35万人;三峡水库农村移民45万人搬了16年,每年2.8万人;而淅川县中线移民16.6万人,除2009年试点搬了1.1万人外,2010年和2011年要分别完成6.6万人和8.8万人的搬迁任务。可以想象到,淅川县移民工作有多么大的困难和压力!

第四点感悟是移民工作者真辛苦。移民工作者是组织实施移民搬迁工作的主要力量。在移民工作期间,淅川县广大党员干部不怕吃苦劳累,不计个人得失,总是“五加二,白加黑”地忘我工作,有的累病了挂着吊瓶坚持工作、有的被围攻谩骂和殴打但工作热情不减、有的儿女生病未顾上照看、父母去世难以床前尽孝、妻子重病去世还不知道,还有的累倒在工作岗位上再也没有醒来……在1000多个搬迁的日日夜夜,淅川县共组织196个批次的浩荡搬迁,完成16.6万移民的时空转换。这对淅川县各级移民工作者来说,就是一次党性和责任的检验、奉献与牺牲的呈现。可以说,在此期间淅川县涌现出了一个忠诚担当、履职尽责的移民工作者群体。

三、移民工作的几点启示

有人把淅川县南水北调中线移民工作总结为“河南经验”、“南阳出彩”、“淅川模式”。这都是对淅川县移民工作的高度肯定与赞扬,我非常认同。回顾移民工作,我从中获得了以下的三点启示:

一是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我们党始终把南水北调作为破解北方缺水问题的关键举措、为民造福的神圣责任与改变移民命运的重大机遇,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为了建设好南水北调工程,党中央总揽全局,各级各部门和衷共济,一大批科研单位攻坚克难,广大建设者齐心协力,移民干部履职尽责,几十万移民大爱为国,始终做到全国上下一盘棋。同时,实行对口协作支援政策,保证库区、移民安置区社会的长治久安和一渠清水永续北送。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充分体现。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全党上下必须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把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保证。

二是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南水北调伟大战略的构想、实施,都是基于人民的需要。在移民安置过程中,淅川县各级党委、政府把移民工作作为政治任务,把移民放在首位,设身处地为移民经济社会发展和生产生活水平改善着想。搬迁后,国家实施的后期扶持政策,就是要移民尽快尽早实现稳得住、能发展和可致富的工作目标。搬迁后移民生产生活水平已经早已超过搬迁前的生产生活水平,现在很多移民村俨然已成为安置区乡村振兴的示范村、模范村与典型村。2021年5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南水北调工程移民村淅川县邹庄村时指出,“人民就是江山,共产党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为的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我们党的干部要认真学习、全面践行上述讲话精神,把老百姓的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想人民所想、急人民所急、办人民所需,让人民在奋斗中提高生活的幸福指数。

三是要贯彻实施新发展理念。“发展的目的是造福人民。”2015年10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讲话指出,“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淅川县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移民工作是新发展理念的具体实践。从移民实物调查到移民安置点选择,再到搬迁后移民经济社会发展,都蕴含着新发展理念。今天,推进南水北调工程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必须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发展理念的重要论述,做好水源区生态保护和发展,推进移民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为构建国家水网提供坚实水安全支撑。

[作者:梁占佩,河南南阳干部学院(南水北调干部学院)特聘教授、学术委员会顾问,淅川县移民局原副局长;化世太,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教师基金资助: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移民口述史研究”(项目号:21BZS093)]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