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4年日夜兼程,终于迎来了这一刻——12月26日,阳江海陵大堤至溪头段(含阳江港大桥)公路工程正式通车。
迎着朝阳眺望,横跨东西的跨海大桥宛如“银龙探海”,56根斜拉桥索稳稳固定于桥墩上,“C”字形桥面向两边不断延伸,把碧波化作通途。
从此,阳西溪头、上洋等镇至阳江市区需绕行80公里的历史成为过去,到市区车程缩短到30分钟,让数十万群众出行了有了更优解。更让阳江港东西两岸产业融合发展迎来新篇章。
多项“首创”展硬核实力
在阳江港建一座连接两岸的跨海大桥,是阳江人心中迫切的愿望。
站在阳江高新区港口工业B区码头,遥遥望去,对岸位于阳西县的海陵湾港区丰头作业区“近在咫尺”,却又“遥不可及”。若想抵达对岸,不得不折返,进入高速公路绕行80余公里。在此背景下,2020年6月,作为广东滨海旅游公路阳江海陵大堤至溪头段公路工程控制性工程,阳江港大桥全面动工建设,在阳江港海域画下“关键一横”。
与阳江对跨海大桥的迫切期待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项目建设的艰难程度:阳江首座独塔双索面门式斜拉桥,阳江境内跨海最长、高度最高、单孔跨径最大的桥梁,运用当时省内最大型塔机进行吊装……
在茫茫大海上建一座桥有多难?面对施工难度大、地质条件复杂等情况,项目实施单位保利长大通过创新应用毫米级精定位方案、自主研发双向液压调节吊具、运用超大型塔吊、建立气象监测站等确保施工。
这座超级工程背后,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设计图纸升级的故事。
起初,阳江港大桥为通航能力1000吨的四跨连续刚构,但随后调整为大桥通行能力提升至5000吨,
“这一调整对于产业发展来说是利好消息,但给大桥建设却带来了重重困难与挑战。”阳江港大桥设计师许大光介绍,为保质保量地赶进度,施工团队刷新了多项“纪录”。
阳江港大桥工程师靳欣宇介绍,大桥在新结构、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等方面实现多次突破。材料方面,充分利用已建混凝土桩基基础,在新建桩基引入钢管复合桩的技术手段,同时,自主研发并在国内首次应用国产新材料,有效解决了桥梁塔柱钢混结构部分钢筋密集的难题。
空中“穿针”,海底“绣花”
阳江港海域,烟波浩渺、海天一色,大桥犹如一条巨龙,飞腾在湛蓝的大海之上。
深水桩基和承台施工、墩柱高空作业、主塔钢节段及钢箱梁高空吊装……自2022年桩基施工以来,阳江港大桥主桥建设先后遇到多个难关。其中,在158.7米高空完成钢索塔以及钢箱梁的精准安装,是整个工程最大的考验。
如何寻求突破?先进设备和技术成为“得力助手”,展现了高超的建设水平,其中包括运用了当时省内最大型的、具备“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塔式起重机,国内最大的浮吊船之一、额定吊装重量为3200吨的“长大海升号”。
去年11月30日,随着阳江港大桥主塔T12右幅钢节段精准吊装落位在设计位置,标志着大桥主塔成功封顶。
“钢节段吊装施工效率高,对安装精度要求也极高,两个钢节段之间的上下缝隙宽度要控制在0.04毫米以内,不到一根头发丝粗细。”保利长大阳江海溪项目部副总工程师欧阳小新介绍,大桥上塔柱施工采用栓接+磨光顶紧工艺,这一技术在国内外桥梁建设中处于领先地位。
在创新应用的推动下,大桥建设跑出“加速度”。钢桥塔吊装中,上塔柱从拼装到封顶仅3个月,施工效率是传统混凝土塔柱的2.5倍;在钢箱梁安装中,从第一节段桥钢梁安装到主梁合龙,仅用了4个月……多个重大节点工程顺利完成,为大桥通车奠定了基础。
“钢节段吊装施工时,从施工栈桥上楼梯到达工作点位,需要爬30米,相当于十层楼高,每天至少要往返四趟。”工程师薛宇浩回忆道,在桥上,尤其是炎炎夏日,在几近封闭的钢箱梁中施工,温度高达50度,犹如身处烤箱,每次不到十分钟,汗水便浸湿了全身。
地标背后的1000多个日夜
12月10日晚上,当璀璨的灯光首次照亮整座阳江港大桥,“00后”工程师张文博热泪盈眶。“一直在期待这个时刻!很自豪!”这座大桥,是他职业生涯的“处女作”。
在“师带徒”制度下,像张文博这样初出茅庐的年轻工程师们得以快速成长。
回想起初次踏入工地的情景,同为“00后”的工程师薛宇浩记忆犹新:“师父告诫我们,人身安全永远摆在第一位。”
他们口中的师父,是“70后”工程师张浪标。无论是炎炎夏日还是寒风凛冽,他十年如一日地坚守在项目一线。
“像热爱生活一样热爱工作。”在年轻一辈看来,师傅不仅传授技艺,更传递着对工作的敬畏之心和对质量的追求。
“每次到了重大节点,大家都全身心‘泡’在项目中,迎难而上。”薛宇浩说,项目建设最高峰的时候建设者有300多人,多个工地节点同时开工,“当看到任务圆满完成,所有的艰辛与付出都烟消云散,取代而来的是满满的自豪、感动和骄傲。”
文、图|记者王丹阳通讯员葛世超潘远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