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潮观鱼]
你多久没有走进影院了?你最近一部在电影院看到回味良久的好电影是什么时候?你是否愿意放下手机和短视频号上的“电影解说”走进电影院?
这三个问题也许是我们开始2024年的电影大盘点前需要问自己的问题。
截至12月23日,2024年中国内地电影市场上映片(含引进片)数量超过500部,总票房(含预售)已突破414亿,复苏至疫情前2019年同期的近七成。根据灯塔专业版数据,节假日档期票房占全年的66%,假期依然是观众走进影院的最主要因素。如果说2023年疫情后大家对电影市场的回暖还有诸多期待和不确定,那么2024年很多问题已经有了答案。
中国电影依然在汹涌的浪潮中不断进步,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但另一方面,我们能强烈感觉很多“变了”——市场变了、观众变了、题材和创作者也变了——但告别了野蛮生长时代的中国电影如何在困境中走向nextlevel,目前依然难以回答。
一、喜剧包裹现实主义,正确打开方式是什么?
无论中外市场,喜剧片永远是电影院最“招客”的题材,2024年依然如此:2024年全年榜单前五均为喜剧片,依次为《热辣滚烫》《飞驰人生2》《抓娃娃》《第二十条》《熊出没·逆转时空》。
跨年档的《年会不能停!》为2024年的喜剧电影迎来了开门红。严格来说是2023年上映片,但由于口碑发酵实现票房逆跌,多数观众2024年才看到这部电影。差点被名字耽误的该片用喜剧形式,将讽刺矛头直指当下舆情沸然的职场生态和劳动关系,吃到了巨大题材红利。在小人物将错就错歪打正着一路爬升的“错置喜剧”传统赛道下,我们看到的是国企改革一路壮大以来的“大企业病”,看到了私营企业中被光鲜的写字楼、洋气的职场花名、花哨的概念术语包裹的“传统艺能”——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以权谋私。电影成了“打工人嘴替”,“颗粒度对齐一下”等“不说人话”的职场黑话引发众多打工人的共鸣,给足观众情绪价值。
字节跳动在厕所推广职场“反黑话”运动
正如永放光彩的古早小品《小偷公司》《打工奇遇》《主角与配角》那样,对普通人每日面对的现实,尤其是“上位者”的讽刺再加上创作者浓度很高的才华,是喜剧一种很高级的成功,在2024年也让观众们在厌倦了闹剧式喜剧、段子式喜剧后,让喜剧站在更高的平台上焕发了生命力。
导演兼编剧董润年对喜剧节奏的把握,大鹏和白客等人的稳定发挥,加上跨年档其他竞争对手都是爱情片和剧情犯罪片,《年会不能停!》靠口碑加持,从跨年一直“活”到春节档前夕,除夕票房占比仍达40.6%,最终票房为12.92亿,算是2024开年的一匹“黑马”。
无独有偶,在春节档的混战中,张艺谋也用喜剧外衣包裹了严肃的社会话题,将喜剧镜头对准了近年来社会呼声很大的“正当防卫标准”问题——社会对公平正义的渴望,对见义勇为反遭惩罚的不满——“法不能向不法让步”。《第二十条》在商业电影和现实主义之间找到了一定的平衡,结局很正,但生活流喜剧帮观众化解了对主旋律题材的审美疲劳和“大过年的看审案”的紧绷感。
电影在喜剧和现实主义上拿捏得当:检察官韩明(雷佳音饰)和妻子李茂娟(马丽饰)的日常拌嘴,包袱“现挂”,没让一句话掉地上,相当于大家买票进电影院把在春晚上笑不出来的小品在大银幕上找补回来;再通过郝秀萍(赵丽颖饰)甘愿以死抗议不公来观照现实,表达公众诉求,迎合了积攒已久的社会情绪。
不得不说,和其他大导演的沉寂和退步相比,老谋子功力尚在,强就强在他没有放弃不断尝试新东西的热忱,没有永远躺在熟悉的风格和观众期待的舒适区里吃老本,该片最终票房达到24.54亿,靠口碑后劲十足。
如果说《年会不能停!》和《第二十条》都是在喜剧中展现对普通人的关怀,那主打励志喜剧的《热辣滚烫》和《飞驰人生2》就少了那一层与普通人的连接。
凭借贾玲和沈腾的强大票房号召力,两部影片在春节档对打得缠缠绵绵,最终《热辣滚烫》(34.6亿)赢了《飞驰人生2》(33.9亿)。不过,两部电影都因单薄的剧本质量收获了两极分化的评价,喜欢的人二刷三刷,用非常高大上的评语来包装电影,而看不进去的人无法理解,甚至嘲讽满满。抛开各自粉丝的口水战,一年过去了,两部电影除了票房留下哪些记忆点,才是挤掉水分后各自的“真金”。
到了暑期档,大盘还得靠喜剧来救。沈腾、马丽主演的《抓娃娃》7月上映救市,狂揽33.27亿票房,同期能对打的没有,由于宣发成本比你死我活的春节档低了不少,虽票房不及《热辣滚烫》和《飞驰人生2》,利润或许更胜一筹。但和去年称霸暑期档的《消失的她》《孤注一掷》命运一样,《抓娃娃》赢得市场的同时,也面临口碑争议。
争议背后是开心麻花团队近年来的困境,自出道即巅峰的《夏洛特烦恼》后,又有了引发口碑小高潮的《驴得水》《这个杀手不太冷静》和《西虹市首富》,近年来,我们隔一段时间就会看到开心麻花一众喜剧明星或单独或组团出现在各种喜剧电影海报上,但这些喜剧的质量客气点说是良莠不齐,甚至有些是“挂羊头卖狗肉”,得靠观众鉴定一下“含腾量”再去买票。面对“麻花宇宙”越来越多被打上“圈钱烂片”的标签,喜剧观众的信任危机正在蔓延。
今年《抓娃娃》则是在质疑声中,开心麻花“憋了个大的”,不仅沈腾马丽再组CP,成为电影绝对核心,导演兼编剧是出自麻花系的闫非、彭大魔,俩人也是《夏洛特烦恼》《西虹市首富》的导演和编剧。《抓娃娃》出品方不止开心麻花,还有长影集团、西虹胡同影视、万达影视、猫眼微影文化、阿里巴巴影业、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等。众多因素让这部电影上映前的期待值拉满,各方跃跃欲试,等待一个暑期档+王牌喜剧演员+最热IP的“喜剧巅峰爆款”。
但与期待值相比,《抓娃娃》最终呈现效果明显“弱”了。本想讽刺“没苦硬吃”的穷养、内疚式教育观,有点中式教育“恐怖片”的意思,但渲染富豪生活的夸张设定和强行大团圆的暧昧结局都大大削弱了这部喜剧对观众的冲击力和吸引力:
一边,现实中“为五斗米折腰”的年轻人吐槽,“如果穷困潦倒的我突然发现自己的爹是富豪(很多爽文的设定),只要能继承家业,爹让我咋地我就咋地”;另一边,处于电影讽刺对象生态位的“家长们”,看到最后长成品学兼优好青年的马继业,以及最后父慈子孝儿子成才的结局,非但不会反省反而大腿一拍:“苦难教育真是太有必要了!”
二、拍现实主义,靠“脑补”就能赚眼泪吗?
如果说用喜剧外衣包裹现实主义就算口碑祭天依然是票房灵药,那“脑补”的现实主义,就很难灵了。一不小心被质疑制造焦虑、“歌颂”苦难,就更难翻身。
讲述中年人遭裁员及生活双重变故的剧情片《逆行人生》票房3.59亿,豆瓣6.6分。这在徐峥近十年执导的片子里,票房倒数第一,这其中也有《囧妈》当年临时撤档决定上线,得罪全国院线的因素。
经济下行导致失业潮、中年危机叠加中产阶级滑落,再加上外卖行业这个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但又非常“后现代”的劳动形式,成为了创作现实主义题材电影的“天选素材”。但觉得拿着这样的题材怎么拍都能受欢迎那就是创作者的傲慢了——如果观众平日里就在短视频平台刷到不少比电影真实得多的外卖小哥、失业中年、迷茫青年的自述和Vlog,再一看电影:把压榨程序员的算法、让骑手不得不超时超负荷劳动甚至冒着违章和车祸的风险,描绘成了“为了当单王的热血励志拼搏”,甚至一部描写底层劳动者的电影最后成为了平台的软广告,那就不是傲慢,而是扯淡了。
在直面苦难和渲染苦难上,在理解焦虑和制造焦虑上,创作者的把握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值得一提的是,与《逆行人生》同期上映的几乎不被关注的中小成本电影《又是充满希望的一天》,同样是中年危机失业+外卖行业,电影用设计算法的程序员和被算法困住、遭遇车祸的外卖员这对同属于劳工阶级的人物从对立到和解,最后将矛头直指平台本身,这种关注矛盾胜过沉湎自身的创作思路显然更尊重包括外卖员和广大观众在内的普通人。
无论如何,积极关注现实已是如今电影的一个潮流,也许水平有高低,但比起前些年大屏幕上各种抽象的烧钱大片、华丽包装下空洞的玄幻史诗相比,已经是不小的进步。方向对了,下一步则是如何多出精品。事实证明,现实题材不能“脑补”太多,不然会暴露创作者对普通人生活缺乏观察的陈腐和匠气。等到上映,照妖镜一照,逃不过活在现实中的观众的批判。
飞驰人生2选范八亿的儿子就是一个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