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乾
冬季,北京的街头和各大公园,常见红彤彤的柿子挂在枝头。在蓝天的映衬下,显得格外有生机。柿树原产于我国,是柿科柿属乔木植物。柿树有着悠久种植历史,在我国非常常见。值得一提的是,正是这种常见树种,因其树干笔直挺拔,树叶宽大浓密,果实饱满圆润,且包含了多种吉祥美好的寓意,自古以来就与皇家园林有着深厚的渊源。早在先秦时期,《礼记》就将柿子列为皇家果品之一。到了明清时期,紫禁城里的柿文化更加深厚,柿子不仅是皇家园林文化,还是宫廷饮食文化、节俗文化的重要组成内容。
如今,在冬季漫步故宫,不仅能看到沉甸甸的柿子缀满枝头,还能感受到浓厚的柿文化。
(清)乾隆《先春如意图》
皇家园林多栽柿树
柿子树本身具有的优雅形态和绚丽色彩。春夏时期的柿子树,枝繁叶茂、绿意盎然;秋末冬初,红透的柿子与金黄的树叶相映成趣,为古代皇室所欣赏。汉代司马相如的《上林赋》载:“枇杷橪柿……罗乎后宫,列乎北园”,即枇杷、酸枣(橪)、柿子等果树,遍植于皇家园林——上林苑。唐代欧阳询的《艺文类聚》载:“《晋宫阁名》曰华林园杮六十七株,晖章殿前杮一株”,即西晋时期皇家园林——华林园内以及后宫的晖章殿前,均栽植有柿子树。明万历年间太监刘若愚的《酌中志》载:明代宫中“长庚桥南有柿一株,高二丈余,每至霜后,实悬树杪,丹色可爱”。说的就是长庚桥(位于今故宫西北区域,连接文物医院与长庚门的桥)南的柿子树上,红彤彤的果实挂满枝头。
如今的故宫博物院,在右翼门外、寿康门前以及延禧宫院内,均种植有柿子树。秋末初冬时节,挂满枝头的红柿子与红墙黄瓦相映成趣,成为一道道美妙的风景,给观者带来了阵阵暖意。
柿树之美,亦可见古代诗歌。南朝梁官员庾仲容的《咏柿诗》,为现存较早写柿的诗歌。诗中有“发叶临层槛,翻英糅花药”之句。诗人用“发叶”来描绘柿叶新生的情形,用“翻英”“花药”来描述柿树枝叶与花朵的充满生机场景。
明清帝王亦赋诗表达赏柿的喜悦之情。如雍正帝曾作诗《暮秋》,其中有“秋老松含翠,霜浓柿缀红”,寒霜渐浓,但柿子仍然呈现出鲜艳的红色;乾隆帝曾作诗《御园深秋》,其中有“柿红蕉绿挥毫润,何必瑶笺誇薛涛”,柿树之美与唐代女诗人薛涛的才气一样,无需用华丽的辞藻描述。由此可见乾隆帝对柿树的喜爱。
宫廷美食有柿子
柿子树不仅姿态优美,果实还是一种甜美的食果。梁简文帝在《谢东宫赐柿启》中,称赞柿子:“甘清玉露,味重金液。虽复安邑秋献,灵关晚实,无以匹此嘉名,方兹擅美。”柿子味道之美,即便安邑的枣子、蜀都的紫梨那么有名的水果,也都无法比及。“安邑秋献”源于西汉司马迁《史记》中的“安邑千树枣”,“灵关晚实”源于西晋左思《蜀都赋》中的紫梨。
故宫藏五代时期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再现了南唐大臣韩熙载夜宴宾客的历史情景。画面中,主客之间的长案上摆了八品食果,其中就包含了柿子。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称柿子“自然红熟如烘成,涩味尽去,其甘如蜜”。柿子滋味甘甜,适量食用(每天1至2个)对人的健康有利。由于柿子味美,因而在明清时期,柿子受宫中皇室成员喜爱,或自己享用,或予以馈赠、赏赐。
据《酌中志》载,明代宫中新年有一道干果美食,叫“百事大吉盒儿”,内为柿饼、荔枝、圆眼、栗子、熟枣等。《大清会典事例》对宫中荐新食材规定,其中有“九月荐柿”。
明清帝王,与美味可口的柿子还有很多渊源。明太祖皇帝朱元璋(1328-1398),曾封一株柿子树为“凌霜侯”,就是因为这棵树上的柿子曾经救他一命。明代张定的《在田录》中,对此事有详细的记载。朱元璋在未发迹时,某天路过一个荒村,人烟稀少。已经饿了两天的他进入一户院内,但见残垣断壁,皆因兵火所致。在悲伤之时,他突然注意到院内东北角有一株柿子树,树上结满了成熟的柿子(“东北隅有一树霜柿,正熟”)。朱元璋大喜,连忙爬树采摘,一口气吃了十多个柿子才吃饱(“上取食之,食十枚便饱”)。元朝至正十五年(1355)夏天,朱元璋率兵攻打采石(今安徽省马鞍山市采石镇)。采石距离太平路(位于今安徽省当涂县)很近,朱元璋于是从太平路发兵。路上,朱元璋又巧遇了这棵柿子树。朱元璋于是下马,一边给众人讲解这株树当年救济他的故事,一边将一件红色的战袍披在树干上,对其行礼,并封此树为“凌霜侯”(“上指树以前事语左右,因下马以赤袍加之曰:封尔为凌霜长者,或曰凌霜侯”)。
清代乾隆帝曾作诗《题陆治四时蔬果卷·柿子》提及此事:“霜落秋林熟爪鸿,下过中社酒村翁。似兹那藉封侯号,却见稗官拟剪桐。”他在诗尾注解:“见张定《在田录》纪明太祖事”。
朱元璋肇建明朝后,深知柿子在饥荒之年可当粮食的重要性,因而鼓励全国各地种植柿树。如据明代俞汝为的《荒政要览》记载:洪武二十年(1387),朱元璋下令凤阳、滁州、和州、庐州的农户,每户“种桑二百株,种柿二百株,种枣一百株,用防饥岁”。据《明太祖实录》记载:洪武二十五年(1392)春,朱元璋下令:“在屯军士,人树桑、枣百株,柿、栗、胡桃之类,随地所宜植之,亦足以备岁歉之不给尔”,并命令五军都督府(明代最高军事机构)全程督导。朱元璋认为,种植柿树,“丰年可以卖钞,俭年可当粮食”(《圣学格物通》卷86)。这无疑与朱元璋曾得到柿子的“救助”密切相关。
清代宫中喜欢吃柿子的皇帝,以雍正帝为代表。雍正五年(1727)四月,雍正帝谕旨河南巡抚田文镜,说想吃曹州的柿霜。于是田文镜“密差家人赴曹州产地购买柿霜”(《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第9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由于当时并非柿子产果实季节,因而田文镜只能凑五箱柿霜,加急寄送给雍正帝当零食用。此处的“柿霜”,是指柿子果实制成柿饼时,外表所生的白色粉霜。清代丁宜曾的《农圃便览》载:“柿饼用大柿去皮,捻扁,日晒夜露,至干,纳瓮中,自生柿霜。”
宫中帝王不仅自己品尝柿子,有时还将其赠与他人。据明代李如一的《水南翰记》记载:内阁首辅严嵩得了痔疮,行动不便无法上朝。嘉靖帝知道后,派人给严嵩送了一些柿子。严嵩感激万分,作诗“草木何知,赖乾坤之长养;桑榆有幸,承天日之光辉”,以表谢意。又如康熙二十一年(1682)春,康熙赴盛京(今辽宁沈阳)谒陵,不时挂念祖母孝庄皇太后。康熙到盛京后,派人给太后送一些美食,以表孝心。这些美食中,就包含了“朝鲜所进柿饼”(《大清圣祖仁皇帝实录》卷101)。再如晚清重臣翁同龢在《翁文恭公日记》中,记载了慈禧或光绪多次赏赐他柿子的经历:“同治戊辰(1868),赏御书福寿字赏杮饼廿五枚”;“同治庚午(1870),赏杮饼”;“光绪戊寅(1878),赏杮饼”;“光绪己卯(1879),赏杮饼”。
岁朝画中“柿柿如意”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柿子为吉物。唐代段成式的《酉阳杂俎》载,柿有“七德”:“一寿,二多阴,三无鸟窠,四无虫,五霜叶可玩,六嘉实,七落叶肥大。”不仅如此,“柿”谐音“事”。因而在明清宫廷的岁朝绘画中,柿子为绘画的内容之一,以反映帝王的美好愿望。
如故宫博物院藏《岁朝佳兆图》,柿子为其中的岁朝吉物。此画为明宪宗于成化辛丑年(1481)绘制。画面中,钟馗头戴破帽,身着宽袍,右手执如意,左手挟小鬼,双目炯炯有神,紧盯前方飞舞的蝙蝠,疾步前行。钟馗旁边的小鬼,双手将装有柿子、柏枝的盘子举过头顶,与钟馗相伴而行。画中的柿子外形光滑圆润、颜色微微泛红,寓意吉祥与喜庆。
值得一提的是,画中尽管没有画出柿蒂(柿子的花托部分),并不代表柿子没有柿蒂。相反,因为柿蒂与果实一直都是相生相伴,还有着极好的寓意:根基牢固,不易动摇。《酉阳杂俎》就曾记载:“木中根固,柿为最。”不仅如此,柿蒂中间有一个柿梗,四边有心形萼片,犹如一个如意云头,因此柿子含有丰富的吉祥之意。
当柿子与其他物件组合时,能够延伸出更多的美好祝福。比如,画面中的柿子有两个,寓意“好事成双”;柿子、柏枝放在盘子里,寓意“百事如意”;由于“蝠”谐音“福”,因而与柿子共画面时,又有“事事有福”之意。
国家博物馆藏《先春如意图》中亦可见柿子。此画为清乾隆皇帝于甲戌年(1754)春绘制。画面中,两枝梅花插于梅瓶中,梅瓶旁有柿子、灵芝状如意、百合等吉物。其中,柿子有两个,且被“串”在一个树梢上,果实饱满圆润,蒂叶简洁优美如绽放的四瓣花,上述吉物与柿子搭配,表达了丰富的寓意:梅花在岁暮盛开,寓意高洁及传春报喜,梅花、梅瓶与柿子搭配,且花枝、柿子数量均为二,寓意“好事成双”“双喜临门”;如意做成灵芝的形状,与柿子搭配,寓意“事事如意”且延年益寿。而画面中的柿子、如意、梅瓶、梅花、百合的组合,又为我国传统文化中“新韶如意”的纹饰,寓意新年万事如意。其中,“韶”为古代乐曲名,意为美好,“新韶”即新年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