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式能源进社区,是适应气候变化挑战,更要连接各方力量

澎湃新闻 2024-12-26 15:57:32

必须从身边的社区开始,以气候韧性的视角评估软硬件设施,并为相应创新应用营造试点环境。近年来,面对因气候变化而频发的自然灾害,从预警、处置到善后,城乡基础设施标准不足、社区应变能力差、各方条线协调调动不畅等问题逐渐显现和暴露,加重了生命财产损失。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韧性城市的意见》,提出要创新管理手段、模式和理念,探索建立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运作机制和商业模式。

社区可以采用怎样的切入点去推进,会遇到怎样的状况和阻碍,政府部门、社会组织、专业人士以及社区各方如何尝试合作和突破?在此,围绕具体技术应用在社区运行的现状,尤其是获得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全球环境基金(GEF)小额赠款支持的“上海梅陇三村应对气候变化、新能源系统提升项目”,并结合2024年秋冬对北京、上海等地其他社区的走访见闻,澎湃研究所研究员归纳相应的经验教训并总结建议。

中国城市社区引入分布式能源:可行性、必要性与难题

放眼全球,分布式能源设施是未来城市韧性的重要一环。一个典型参照是,经历了2011年“3·11”福岛大地震引发海啸和核事故之后,日本加速能源转型,鼓励建设分布式能源项目。这不光是为避免依赖核能,防止发生类似次生灾难,还能使城市级别的能源网络因灾害崩溃时,基层社区单元仍可凭借分布式能源设施应急。在欧洲,各种分布式能源基础设施的支撑愈发普及,甚至俄乌战争也未打断这一进程。近年来,中国相关企业出海,去往欧洲或日本,诸多项目正在这一方向开展。从城市技术应用发展规律看,能源系统向分布式演化也是势所必然。

光储直柔(PEDF)是一项较为成熟的应用。光(Photovoltaic)即建筑周围的分布式光伏,储(Energystorage)是蓄电池储能,直(Directcurrent)是直流配用电系统,柔(Flexibility)是弹性负荷柔性用电。在中国,为减污降碳并回应ESG的要求,诸多光储直柔项目已在商业综合体、工业园区、办公楼宇以及乡村郊野等处落地。而在城市居住社区,电网及相关企业也在探索其市场潜力,但社区利益相关者多元,且片区发电量与可用空间有限,难以找到有力的推进路径,更多是概念性尝试。

这需要与去中心化的社区治理配合,即协调各种相关力量,令硬件的建设和运维被社区共同体接受,并共同推进相应的目标和愿景。

2024年12月初,研究员来到上海梅陇三村,见到一套20kw的光储直柔系统正在运转。这套系统落地已有月余,因发电体量太小,无法与电网并网,而是在社区内部消化。二轮车的停车库棚顶上有大片光伏板,装有固态电池的储能电池箱安置在绿化带与车棚之间,三部直流变电器挂在车棚一侧的墙上,共有十个直流电使用接口,居民的电动二轮车正在车棚里充电,其充电桩连接的正是这套系统。

该项目是由社区孵化出的社会组织申请而来。申请方是上海凌云绿主妇环境保护指导中心(下称“绿主妇”)。项目的执行经费,在GEF小额赠款约35万元现金之外,还包括凌云社区基金会、绿主妇、凌云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长三角人类生态科技发展中心、长三角投资咨询有限公司等机构的人力和现金捐赠,经费共计150万元。除初期硬件投入外,三年维护成本也包含在内。另外,该项目得到上海师范大学、上海电力大学等高校团队的技术支持,也自然成为相关专业人士的研究对象。

虽然硬件工程改造在2024年10月开始,11月完工,但项目早在2023年8月便已启动。其间,经历多次可行性探讨、系统调研和对外交流,绿主妇链接各方资源并动员居民,社区的共识逐渐形成。比如,首先考虑屋顶适用的、有承重性且产权明晰的区域试验;根据实际用电情况,倒推需安装的光伏数量,以减少不能并网而产生的浪费;电池选用要兼具经济性和安全性;要实际运营3个月后,测算系统运营效率,等等。最终,方案得以确定并获批。该项目计划收集实际用电量数据,并与社区其他绿色装置和设施一起,用于市民及青少年的气候教育。

小区中有一片绿色相关创新应用的展示区,既是科普也是休憩之所,为居民共同参与营建。

小区中有一片绿色相关创新应用的展示区,既是科普也是休憩之所,为居民共同参与营建。

该项目之所以能推进,社区居民的支持最为关键。据研究员此前了解,在社区搭建储能设施,通常会引起安全方面的疑虑。但相比停在一旁的新能源汽车中的锂电池,这类稳定安置的固态电池,其安全性远远更高。其关键还是解决信任问题,并有主体能真正负责。原梅陇三村社区书记、上海市十五届人大代表尚艳华是绿主妇的理事长。此前十余年来,尚艳华在社区进行绿色低碳创新、公益行动以及相关国际交流等工作,令社区先后在科普、低碳、自治等方面得到诸多荣誉,居民对其十分信服。

不过,该社区的活力老人正在老去。社区既要团结年轻的租户,也要照料老去的人群。未来还要凝聚更多人的共识,形成可持续的机制,才能对系统进行建设和维护。绿主妇尚需吸纳居住者中的青年力量,令多元主体更好地参与社会治理,更好地抵御气候变化的风险——不光是对光储直柔等分布式设施的维护,还包括极端天气下的及时互助。

另外,项目原先计划积累三个月的数据,以量化得到其节能降碳的效用。目前这项工作面临瓶颈。理论上,用电者支付相应款项,收款方就可以掌握数据。但这笔钱总量不大。业委会如果要收钱,还要组织业主为此展开讨论,时间精力成本太高。而物业公司是国企,难以为此开启收款通道。由此,社区产生的公益性收入,面对无人认领的情况。居民在此充电目前免费,项目难以全面掌握维护和使用的成本。对此,绿主妇方面还在想办法协调,让市场价格和相应数据能够体现。

以社会力量,延续社区孵化创新的特质

未来需要怎样克服这些问题?这需要回顾社区以往的积淀,并与城市系统相连接。

首先,需要联通相应资源,孵化可持续的创新。

项目执行需要透明可见,形成赢得参与者信任的有效循环。从2011年4月,梅陇三村社区就在动员居民做生活垃圾源头减量。一方面,鼓励居民在厨房间对垃圾进行再利用,尽可能变废为宝,形成酵素,用于小区种植等;另一方面,与社会组织、企业等做资源对接,居民看到,低值可回收物全被拉上车回收,也感到自己垃圾减量的劳动获得尊重,其循环意识也逐渐养成。社区中的衣食住行,均有这类循环潜力。比如,该社区废旧衣物的回收循环,也经由绿主妇方面对企业进行考察,其回收和循环过程向居民全程汇报。居民自然配合并格外信任。

这类循环令各方得益。2017年,该社区已形成垃圾四分类,并整合社会资源,请循环企业将处理湿垃圾的机器放入社区,就地处理湿垃圾,居民志愿者又将一桶桶产物送到奉贤的农场,放在沼气池里发酵,形成沼气和肥料。社区与农场加强连接,居民可购买农场的蔬菜,或去农场用沼气做烧烤等,既鼓励居民更好地分类,也为农民增收;相关企业也在社区摸索经验,寻求更适合的技术和物流方案等。研究员在梅陇三村也看到了处理湿垃圾的设施,虽然有淡淡的味道,但居民不以为意。这仍然是社区资本的体现。

其次,需要更好地依托这类新的项目,发动社区中的青年力量,并做好全周期的计划。

该社区有过此类孵化青年有生力量的经验。2009年迎世博期间,该社区为新能源汽车装了两个充电桩,有四个充电头。几年来,小区中从七八部新能源车车发展到四五十部,就要排队充电。其中一位80后车主,建了新能源充电群。基于青年车主群体,社区中“有为青年服务队”也逐步成型。但近年来,充电桩数量增加,发起该群的车主也搬家离开,社群失去了有效连接,变得不再活跃。

社区公共空间中,需要协调各种工程项目。比如,2014年,梅陇三村曾用全国科普社区的奖金和配套资金,在小区公共道路边做了高低臂太阳能灯。根据前后电费对比,每年能给业委会节省十多万元。几年后,由于小区大修搭建脚手架,路灯大多被破坏。因时间久远而缺乏有效维护的这类社区设施,还包括花园空间的太阳能板、办公楼太阳房上的风力发电机等。这些都需要有生力量支持。

最后,单个社区的韧性,需要置于城市系统之中审视。比如,需要获得更多数据,打通更多条线,盘活资金来源,做好全周期运维,才能支持项目的持续运作。这正是以多元和灵活的策略提升社区韧性。比如,在灾害面前,水的二次利用、三次利用等,亦需要社区级别的分布式设施。在分布式能源系统的经验基础上,社区其他设施的建设与维护成本将更低,甚至可引入巨灾保险等力量,令各方能够获利,有持续运转的动力。

实际上,在系统性的指标和方案方面,澎湃研究所介绍过上海长宁北新泾街道的社区实践,但在社区与城市系统之间,要打通的地方还有很多。过往,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推行大规模的城镇化建设,将现代化的便利带给更多地方的人,既是尽到托底责任,也是取得规模效应。面对气候变化的挑战,必须探讨分布式的基础设施,与防灾减灾、应急工作的关系。这类建设与维护机制,也适用于中国更多城市社区,尤其是更易遭受台风侵袭的沿海地区。

-----

城市因集聚而诞生。

一座城市的公共政策、人居环境、习俗风气塑造了市民生活的底色。

澎湃城市观察,聚焦公共政策,回应公众关切,探讨城市议题。

0 阅读:3
澎湃新闻

澎湃新闻

专注时政与思想的新闻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