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员的年终茶话会(5)丨“猛兽下山”之问:冲突还是平衡,取决于会思考的人类

上游新闻 2024-12-27 08:58:07

2024年即将落下帷幕,2025年即将到来。在过去的一年里,热搜上的许多现象级词条,成为了人们讨论的焦点:“黑神话”、新文旅、人工智能、“猛兽”下山……这些热点背后,都折射出了哪些深层次的社会话题?欢迎大家做客我们评论员的“年终茶话会”,与我们一同走进时间与思想的观察室。

“猛兽”出没,请注意。

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持续向好,野生动物保护不断加强,一些野生动物数量增加,并开始重新出现在人类的视野中。今年以来,野猪、老虎、黑熊等频频“出圈”,伤人毁物事件时有发生:黑龙江一东北虎进村咬伤村民、四川一黑熊入室伤人、南京野猪撞击高铁……“猛兽”下山,我们应如何应对?当“猛兽”入侵城市,又如何平衡生态保护与公共安全?在重新审视人与自然、人与动物关系的基础上,寻求人类与野生动物共处的新模式,是摆在城市治理面前一道无法回避的新课题。

老虎下山,黑熊进村……野生动物频频造访人类居所,一方面,得益于我国生态保护持续向好,使得野生动物的数量得以恢复。以东北虎为例,东北虎豹国家公园设立以来,通过森林植被修复、核心区生产生活退出、虎豹迁移扩散廊道建设等一系列举措,从根本上改善了东北虎、东北豹栖息地状况,促进了其种群数量显著增长,创造了野生东北虎豹“数量翻倍”。而频频侵犯人类生活空间的野猪,更是因为区域种群数量过高,于2023年从三无名单被除名。

老虎回来了,野猪被除名,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好事。它标志着生态系统尤其是森林生态系统,正在逐渐恢复原本的自然面貌。但另一方面,种群数量上去了,活动范围势必增大,也就出现了野生动物与人类“抢地盘”的情形。在乡村,野生动物闯民宅、毁农田、伤群众,给居民人身财产带来损失;而在城市,当野生动物闯入公共空间,则会对公共安全带来更大的威胁。

“猛兽”下山,怎么办?

既要保护野生动物、维持生态平衡,又要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保障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两者之间该如何平衡?总体来说,保护是大原则,科学防治是关键,补偿机制则不可或缺。

应对“猛兽”下山,首先,应及时建立起一套有效的防范补偿体系。一方面,要加强对野生动物活动情况的监控,尤其是在城市周边应建立起一套预警防控体系。对于虎豹这类种群数量不至于泛滥的野生动物,要以保护为主,可设置长期监控机制,评估潜在风险,提高预警和防范能力;而对于野猪这类数量泛滥致灾的动物,则要科学调控其种群数量。在一些严重致害的区域,可采取捕杀的方式,但要建立专业的队伍,讲究科学方法,不可矫枉过正,随意猎杀,导致种群数量失衡,同时还要避免给其他野生动物和周边群众的生活带来不良影响。

另一方面,有效的补偿机制也很重要。尤其是在广大农村地区,野生动物毁粮伤田、毁物伤人,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应及时做好善后工作,补偿群众损失,给群众兜好底,才能避免进一步引发人兽冲突。与此同时,还应着力提高群众的防范意识和生态保护意识,懂得保护好自己的同时,也避免伤害野生动物。

人类与野生动物,从来不是单选题。

事前防治和事后补偿虽能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人兽冲突,解决眼下问题,但要从根本上解决“猛兽”下山之困,仍需从生态平衡方面着手,让生态的问题回归到生态中去解决。比如,野猪泛滥虽与生态环境改善有关,但更深层次的原因还在于天敌的缺乏,持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恢复生态链才是治“猪”上策。此外,随着种群数量的增多,及时恢复野生动物栖息地也是当务之急。人类活动的频繁、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毫无疑问会对自然边界造成挤压,导致野生动物栖息地被压缩。保护野生动物,因地制宜扩大栖息地范围既是治本之策,也是生态保护的重要一环。比如,在城市规划中预留足够的生态空间,为野生动物建好生态保护走廊;又比如,针对一些乡村地区存在农田和森林镶嵌交错的情况,可适当考虑退耕还林,既保障村民人身安全,也为野生动物留足空间,如此才能各自安好,互不打扰。

总之,人类与野生动物并非二元对立,而是共同生活在这个星球的朋友。野生动物既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更在生态系统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我们应当敬畏自然,尊重生命。随着生态保护的不断加强,相信今后有更多野生动物种群会不断扩大,而如何系统性应对“猛兽”下山的冲突,平衡好生态保护与公共安全的关系,这也将是一个长期课题。冲突当然不是结局,共存才是目的,着力构建人与野生动物相处的新模式,仍需久久为功。但不管怎样,保护动物,保护生态环境,至少可以从现在做起,从每个人做起。

特约评论员喻若妍

0 阅读:7
上游新闻

上游新闻

重庆第一都市新闻APP

作者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