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不少年轻人在买东西前都习惯在网上看一看相关商品的测评。
随着“第三方测评”市场的走热,越来越多的测评账号出现,给大家的购物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参考。但与此同时,也有人吐槽,本希望从测评中得到科学的购买指导,不料却中了虚假测评的“圈套”。
日前,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wenjuan.com),对1338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68.5%的受访者有过特意去“第三方测评”做攻略,最后却踩“坑”的经历。挑选靠谱的测评内容,58.9%的受访者会同时参考留言区的评论和反馈。
服装、护肤彩妆、数码科技是受访者最爱看测评的3类产品
河北的王琴告诉记者,她现在购买服装、儿童食品和用品时非常依赖“第三方测评”。尤其是孩子吃的东西,现在儿童食品花样太多,容易让人挑花眼,王琴总是在买前先看测评,“米粉、面条、水果泥、酱油……每一样我都要做攻略”。
北京的80后齐志朋是一名数码产品爱好者,平时喜欢看相机、手机、电脑等产品的测评。“尤其在一些新产品售卖之初,我会集中看几名数码博主的测评,如果有吸引我的技术革新,很可能去线下购买。”
人们平时购买哪些品类的商品更喜欢看测评?调查显示,服装(61.7%)、护肤彩妆(56.4%)、数码科技(53.7%)、成人食品(52.9%)排在前四位。其他还有:儿童用品,如玩具、服饰(40.7%);儿童食品(36.7%);汽车(23.0%)。
满分10分,受访者给当前市面“第三方测评”整体可信度打6.6分
周如娜是湖北一所高校的大二学生,也喜欢在购物前看测评。不过,她前不久被一名测评博主给“坑”了。“我之前想买件厚外套,就搜索推荐的帖子,无意间刷到了一条点赞量、收藏量都很高的棉服测评帖,博主在四五件中力推其中一件价位居中的。虽然是预售,需要等待25天,我还是下单了。”可前不久收到货,周如娜大失所望,不管是颜色、版型,还是做工,都与视频中的相差太远,“谁也不会想到这两件衣服是同一款”。
本次调查显示,近七成受访者(68.5%)有过特意去“第三方测评”做攻略,最后却踩“坑”的经历。分析显示,受访者中,00后(75.2%)这一比例最高,其次是90后(73.1%);受访男性(70.3%)高于受访女性(67.3%)。
王琴感觉,部分人瞄准了“第三方测评”背后的“可操作空间”,纷纷进入这一领域,导致当前市面上的“第三方测评”良莠不齐。鉴于过往的购物经历,满分10分她给这一行业整体可信度打8分。
“本来想省心省时,结果却费心费时,生了一肚子气,我去哪儿说理去?”周如娜只愿给“第三方测评”总体可信度打5分,“现在做测评的门槛太低了,甚至只要手边有产品、有手机就能录一期内容,全凭个人的水平和良心”。
大家对当前市面上“第三方测评”整体的可信度有多少?结果显示,满分10分,受访者打出6.6分的平均分,刚刚过“及格线”。
如何识别靠谱的测评内容?58.9%受访者会参考留言区的评论和反馈
王琴经常网购,对不靠谱的商品有一定的鉴别能力,但有次也险些上当。“曾看到一篇防晒霜的测评,评论区很多人都‘恰巧’用过其中一支不知名的小众产品,积极反馈成效,引得我‘激情下单’。”可再一琢磨就发现,几个人留言的“套路”十分相似,不禁让她产生怀疑,去网上搜索品牌才发现口碑极差,赶紧取消了订单。
如何识别靠谱的测评内容?调查显示,58.9%的受访者会参考留言区的评论和反馈,58.7%的受访者只看常关注、口碑好的测评账号,55.8%的受访者会结合用词严谨性、详细度等判断,51.8%的受访者会选择热度最高的。
因为一次依据测评买尿不湿“翻车”的经历,二孩妈妈刘念丹现在不会再盲目地相信测评内容。“我会再翻翻评论区,如果发现有买过的消费者给了负面反馈,我就一定不会消费。”
“其实,做任何领域的测评,都要求从业者首先得对产品熟知。”齐志朋看测评会首先结合博主的言谈举止来判断,“有的测评博主就是照着脚本‘表演’,生硬枯燥,不了解粉丝提出的产品问题,或者避而不谈、避重就轻。而有的博主会从消费者角度出发解说各项指标,有问必答,给人感觉很靠谱。我对这样的测评账号肯定要多关注些”。
受访者中,男性占38.0%,女性占62.0%。年龄分布上,00后占12.0%,90后占47.3%,80后占32.8%,70后占6.6%,60后占1.2%,其他占0.1%。
(应受访者要求,齐志朋为化名)
(记者杜园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