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东省人民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李欣和杨珏医生,在科室范瑞新主任和孙图成主任的指导下,一周内成功完成了3例复杂主动脉疾病患者的微创治疗:为主动脉根部病变患者采用胸骨上段小切口完成手术,切口仅为传统开胸手术的四分之一;对升主动脉病变患者,采用科室自研的A型主动脉夹层全腔内重建系统,以不开胸、非体外循环的方式完成复杂治疗;对主动脉弓部和降主动脉病变患者,采用“杂交手术”技术,避免了心脏停跳和体外循环带来的风险,明显减少了胸部切口长度。这些微创手术案例不仅能为患者减少创伤,还能缩短恢复期、降低并发症发生。
7cm动脉瘤随时可能破裂
5.5cm小切口手术后,患者住院4天即出院
60岁的陈先生(化名)活动后经常头晕、胸闷,经检查确诊为重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合并主动脉窦动脉瘤。正常人的胸主动脉直径在4cm以下,而该患者动脉瘤最大直径达7cm,随时可能发生动脉瘤破裂威胁生命。由于对传统开胸手术的巨大创伤感到恐惧,患者多次就医未能接受手术治疗,最终选择来到广东省人民医院接受治疗。
在充分的术前准备后,李欣和杨珏医生采用微创手术技术,仅通过胸骨上段5.5cm的小切口,为患者成功实施了包括主动脉瓣机械瓣膜置换术、主动脉根部置换术及冠状动脉开口重建术在内的Bentall手术。手术过程顺利,术后患者恢复迅速。仅3小时后便拔除气管插管,术后24小时引流量100ml,术后第1天顺利转入普通病房,4天后即可出院。与传统Bentall手术平均8天住院时间相比,患者的恢复时间明显缩短,且胸前的手术瘢痕长度仅为传统手术的四分之一。
采用科室原创技术
不开胸治疗高龄升主动脉假性动脉瘤患者
76岁的赵先生(化名)患有“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和主动脉窦动脉瘤”,曾接受过复杂的主动脉瓣生物瓣置换术和主动脉根部置换术。近期复查发现升主动脉远段存在假性动脉瘤,随时可能破裂。按照传统治疗方案,患者需要接受再次正中开胸,在体外循环、心脏停跳下进行手术。
考虑到患者高龄,接受该类手术的风险极高。李欣和杨珏医生在详细分析患者病情和主动脉解剖特点后,决定为患者植入由心脏大血管外科参与研发的A型主动脉综合征全腔内重建系统。该系统可以微创治疗A型主动脉夹层、升主动脉假性动脉瘤和升主动脉溃疡等多种主动脉疾病。
经过充分的术前准备工作和严谨的临床试验入组工作后,李欣和杨珏医生仅通过颈部两处4cm长的微创切口,利用A型主动脉综合征全腔内重建系统,在非开胸非体外循环下成功为患者实施了手术。手术过程顺利,患者术后当晚拔除气管插管,术后第1天便顺利转回普通病房,术后第3天顺利出院。此项微创技术不仅为患者提供了安全有效的治疗,还减少了传统手术的创伤,缩短了恢复时间。
急性逆撕性A型主动脉夹层
无需体外循环,仅需要5cm小切口
58岁的李先生(化名),他“突发胸腹痛”,到外院就诊被诊断为急性逆撕性A型主动脉夹层,随时可能发生主动脉破裂引致生命危险。传统治疗方案建议进行升主动脉置换和全主动脉弓置换手术,但由于该手术需要正中开胸、体外循环以及心脏停跳,患者无法接受,最终放弃了治疗。
患者转诊至省医后,李欣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设计了微创治疗方案。李欣和杨珏医生采用“杂交手术”技术,利用胸骨上段小切口进行非体外循环手术,并与血管腔内介入手术相结合。通过仅5cm的胸骨上段小切口,在非体外循环下成功为患者实施了手术。术后患者恢复良好,第7天顺利出院。微创技术不仅成功挽救了患者生命,还避免了传统手术带来的巨大创伤。
在过去的二十年里,广东省人民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不断创新,致力于为患者提供更先进、更安全的治疗方案,特别是在复杂主动脉疾病的治疗领域。科室经历了从传统开胸手术到微创手术的逐步转变,取得了显著进展。
据了解,自2003年国内首批提出并实施主动脉夹层“杂交手术”以来,广东省人民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在主动脉疾病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突破:2013年,国内首批建立主动脉夹层协作诊疗网络,主动脉夹层和主动脉瘤治疗成功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2019年,成功完成胸腹主动脉瘤置换手术超过20例/年,成为国内少数能够常规开展该类手术的医疗中心;2022年,创新设计A型主动脉夹层全腔内重建系统,并成功完成全球首例临床应用,开启了A型主动脉夹层全腔内治疗时代;2023年,成功为6岁儿童实施全国最小年龄胸腹主动脉置换手术。
采写:南都记者王诗琪通讯员杨珏郝黎张蓝溪张诚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