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孟祖平
初冬时节,寒风起,板栗黄。此时,杭州临安深山老岭里高大的栗子树上果实累累,走进细看,栗果外的栗蓬像一个个萎缩的小刺猬,十分可爱。用竹竿打下几粒,剥开栗蓬,便露出光滑、深褐色的果实,去壳和薄皮衣后,里面是嫩黄色的果肉,咬上一口,口感清脆,还带甜味。
栗树花开初夏,清明后,漫山遍野的板栗花次第开放,花开时节,串串米黄色的板栗花,花蕊飘香,随风飘拂,走在栗树下,泌人心脾的栗花香会扑鼻而来。栗树花不仅花香,还可编成各种形状的玩偶,记得邻居王大妈用栗子花编织成的玩具,十分好玩。
栗树花自古可入药,有健脾止泻,散结消肿功效,还可驱蚊,小时候,老家蚊子特别多,栗子花是夏日天然的蚊香。每到栗树开花季节,我常与伙伴们一起到山上捡栗树花,捡回来晒干后,把它挂在墙上,点上火,冒出来的烟,就可以驱蚊子了。
栗子有多种吃法,糖炒栗子在宋代就已闻名
栗子通常分为北方栗和南方栗,南方栗果形大,含糖量低,淀粉含量较高,肉质偏粳性,适用于炒菜,故又称为菜栗;北方栗,果形较小,含糖量高,含淀粉量低,蛋白质含量高,果肉糯性,果皮呈深棕色,有光泽,香味浓,皮脆易剥,适于小吃炒食。
栗子最常见的吃法是炒着吃,南方人常用铁锅和黄沙一起翻炒,北方人会搅拌机和着黑色炒栗石不停地翻炒,然后往里倒糖浆,成品后,就是大家熟悉的“糖炒栗子”。糖炒栗子,油光锃亮,香甜可口,在京津一带,是别具地方风味的著名传统小吃。其中,北京糖炒栗子自古有名,选用北京房山良乡栗子,个小,壳薄,炒熟后个个裂开。小时候,每到栗子上市季节,市区街上许多栗子铺会前会在铁锅上现炒板栗销售,炒制好的板栗油光发亮,散发着诱人的清香,会吸引许多客人前来排队购买。当时,奶奶常买上一、两斤回家为我们解馋。
糖炒栗子历史悠久,可追溯到北宋时期。相传,北宋都城汴京(今开封)有一位李和,是糖炒栗子的鼻祖,他最早发明了用沙、蜜翻炒使栗子大小均熟、便于剥离技术,炒制的栗子沙糯香甜。据陆游《老学庵笔记》中记述,李和炒栗名闻四方,他人百计效之,终不可及。
栗子还可烤着吃。冬天,生一个铜火盆,丢几个栗子在通红的炭火里,一会儿,砰的一声,蹦出一个裂了壳的熟栗子,抓起来,在手里来回倒,连连吹气使冷,剥壳入口,香甜无比。成语“火中取栗”就与烤栗子有关,后来,人们以偷取炉中烤熟栗子,比喻受人利用,冒险出力却一无所得。
板栗,可以风干生吃,小时候,奶奶常将新摘的把栗子放在竹篮里,挂在通风地方吹几天,就成了“风栗子”。风栗子肉微有皱纹,微软,吃起来更为细腻有韧性。栗子可做成栗子饼,奶奶做的栗子饼出锅后,十分香甜。
栗子还可做成美味菜肴,可炒、可煲汤,其中,奶奶做的栗子鸡是一道名菜。小时候,过年的时候,奶奶选鲜嫩小公鸡切块放入锅中,加水淹没,在放入去壳和皮的栗子。烧制之时,加葱、姜、酱油、白糖,小火慢焖,烧好之后,香气扑鼻,鲜美无比。栗子可作馅料,我有一位电厂工作的姚姓朋友,老家建德,当地人有用栗子包肉粽习俗,常带给我品尝,风味别具一格。
板栗历史悠久,自古是美食
中华祖先食栗子历史悠久,栽培历史可追溯到西周时期,早在《诗经·鄘风·定之方中》中已有记载。板栗营养丰富,自古为珍贵果品,有“干果之王”美称,汉代《黄帝内经》中,将栗子列为五大名果(枣、李、杏、栗、桃)之一。据《史记·货殖列传》记载,春秋战国时期,燕国拥有千株栗树的人,其富可抵千户侯。
栗子有很高的药用价值。中医认为,栗子养胃健脾、壮阳补肾,有强身壮骨,益胃平肝等功效,唐代名医孙思邈称栗子为“肾之果”。宋代,苏东坡晚年曾犯腰痛病,后养成食栗习惯,久而久之,其病自愈。传说,慈禧太后为延年益寿,常食用栗子糕、栗子面窝头,以补肾强腰,后传至民间,成为著名的北京小吃之一。
栗子寓意与习俗
栗,在古代有丰富的寓意,《尚书·舜典》中有“庄敬,严肃”之寓意,《诗经·大雅·民劳》“实坚实好,实颖实栗”诗句中有“坚实、细密”寓意,《诗经·秦风·黄鸟》“临其穴,惴惴其栗”及《史记·酷吏列传》“不寒而栗”中有“恐惧”寓意。在古代,“栗”字通“裂”,表示剖析,裂开。
栗是古代祭祀礼仪常用品之一,在古代婚礼习俗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汉代以前婚嫁习俗中,栗子是新婚后进献供公婆的重要之礼仪之敬品。据《礼记·昏义》记载,娶亲后第二天,新妇须早起,还要手捧内盛枣子、栗子和肉干的竹笲,向公婆行妇礼。因栗字有“战栗、敬肃”之意,新媳妇向公婆献上枣栗,有孝敬公婆之意。
汉代以后,栗子在婚嫁风俗寓意有了改变,因“栗”与“立”谐音,与枣组合有“早立子”之吉祥寓意,栗也成为求子的吉祥物。另外,北京人喜欢吃的“栗子炖鸡”,除了口感醇香,还取“鸡”和“栗”的谐“吉利”音,图个好彩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