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文志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镇江市丹阳凤凰湖公园(原名天地石刻园)内的一块元代石碑,被网友辨认出疑似山东省枣庄市2008年被盗的元代古碑“玉泉宫碑”。资料显示,这块碑原位于枣庄市山亭区东江龙堂村玉泉宫,2008年2月盗贼拆除南半部砖塔,盗走石碑。经过枣庄市文物部门初步核实,石碑确实是被盗的那块,目前警方已经介入调查,由于跨省手续复杂,正在走流程,石碑将被运回枣庄妥善保存。
玉泉宫碑
元代古碑数量大、分布广
因疑似枣庄市2008年被盗的元代古碑“玉泉宫碑”引发网友的关注,笔者针对“山东元代古碑知多少”这一话题进行了一番探究,结果发现,山东元代古碑数量很大、分布很广。其已知的部分数量和分布情况如下:
一是陶家庙古碑。位于巨野县陶庙镇东岳天齐庙内,是元代碑刻。该碑刻记录了庙宇的修建情况,包括姓氏、日期等信息。碑文由刘仲立撰写,苗宗本撰额。碑末记载“大元至元七年至大庚戌八月二十五日立”。
清道光《巨野县志》记载了它的基本情况,庙在德化保,距城七十里。据知情人士称,此古碑系陶姓族人所修,因此庙名为陶家庙。庙内有古碑二,一书“东岳天齐仁圣大帝”。碑铭内书“苗线、郭深、丁元、毕镇等建立庙宇一座”,碑首书“刘仲立撰文、处士苗宗本撰额”,碑末书“大元至元七年至大庚戌八月二十五日立”。另一个书“济宁路巨野县德化乡金山保韩村重修”。行宫碑记所载创修姓氏与前碑略同,碑首书“济宁路阴阳教授苗吉甫撰文,巨野县学教谕韩国闰校书……”
二是迎祥宫碑。位于济南市舜井街舜井后面,建于元代至治三年。该碑是济南市区为数极少的早期碑刻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据悉,这座古碑是在舜井街改造时发现的。
迎祥宫碑是济南市区内为数极少的早期碑刻之一,是研究济南历史文化,特别是舜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这座石碑的重要之处,还在于碑文是由济南两大文豪合作完成的,碑文为张起岩撰书,张养浩篆额。石碑由道教全真派丘处机的徒孙赵志信在建造迎祥宫时竖立,碑文概述了自金至元百年间,丘处机的徒弟陈志渊及其众徒来济南兴教建宫的历史沿革,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
迎祥宫碑
三是玉泉宫碑。立碑年代为元大德三年。玉泉宫碑,俗称“透明碑”,碑面光亮,从碑塔门口内望,如透明一般。玉泉宫碑原碑位于枣庄市山亭区东江龙堂村玉泉宫。石碑立于玉泉宫前40米处的龙池(泉)东边,坐东面西,下有赑屃碑座,通高3.2米、碑身高2.2米、宽0.87米,外建砖塔。
四是郡桓肃公祠堂碑。立于东平县郡桓肃公祠的元代堂碑,为螭首龟跌。石碑现位于平阴县东阿镇小河口村北。碑首与碑身为一石雕成,碑首高140厘米、阔150厘米、厚40厘米、通高可达800厘米。碑首透雕四条螭龙戏珠图案,栩栩如生。石碑上的雕刻,如鳞、身、首、尾活灵活现。螭是我国古代“龙”的一种,属于蛟龙。
这座石碑螭首龟跌,可见碑主的身份不简单。这里原是扎剌王的祠堂,因黄河泛滥成灾,祠堂倾圮,碑也埋在地下。碑的正文内容是为扎剌王祠歌功颂德的,是在元至正二年立的。
五是元代宗派图墓碑。2020年12月17日,在郓城县随官屯镇辖区赫林沟东段戴楼村前出土了一块元代宗派图墓碑。当时发现的宗派图碑,碑的正面是“刘氏先茔之记”,记载了王官屯村刘氏先祖系河南省中牟县锅村人,因战争困扰迁到历山(今济南市)舜德乡鹊山后高四村,后又迁至麟台(今巨野)西薛扶保罗家庄。碑的后面是“宗派之图”,记载了刘氏高祖、始祖的十世家谱,这使当今刘氏家谱的历史再向前续写了二三百年。
此宗派图碑的发现,对发掘王官屯村刘氏家祠文化,丰富其家族历史内涵,和进一步考证王官屯村的村史村志,提升王官屯村历史人文的厚重感,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
研究元代历史的珍贵实物资料
这些元代古碑不仅记录了当时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还反映了元代的文化和宗教信仰。
例如,陶家庙古碑记录了泰山神的崇拜情况,迎祥宫碑则反映了道教全真派在济南的影响。再如宗派图碑,目前发现、出土的大都是元明时期的宗派图碑,而且多见于鲁中山区农村的墓葬中。宗派图碑通过谱碑为载体,以石刻碑记的形式,记录宗族父系世系、先辈崇拜、孝道伦理、墓祭礼俗,以及族人来源、迁徙、离散及分布路径和地域等宗族历史,以便组织宗族活动,传承墓祭仪式,延续世系记录,光大宗族荣誉等。
立于东平县郡桓肃公祠的元代堂碑,其碑主的身份,据史料记载名叫忽里忽都,姓扎刺尔氏。
据《兖州府志·人物志》记载,忽里忽都是元代太师木华黎的侄孙。他的爷爷带孙被封为东阿郡王,所以一家人生前都住在东阿一带。忽里忽都生前立下不少功劳,死后被追封为东平郡公、谥桓肃。东平县郡桓肃公祠堂碑铭上的雕刻、书法艺术,均是研究元代历史的珍贵实物资料。现在,这座石碑已经被平阴县政府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说起济南市舜井街的元代古碑“迎祥宫碑”,其中的历史值得追溯一番。在过去,南门里大街、舜井街、县西巷、钟楼寺街一线是济南古城区贯通南北的唯一一条主干道。从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到清末刘鹗的《老残游记》,数不清的文献资料中,都曾提及位于舜井街的舜井(舜泉)。原存于舜井附近的舜祠(后称舜皇庙)和迎祥宫,曾被称为府城胜处。
如今的舜井,传说中舜井锁蛟所用的粗大锁链尚垂于井沿,但长期无水的泉池内已是垃圾覆底。在舜井的西侧舜园内,1985年所建的亭、台、游廊已被改造,唯一能诉说舜井街历史的,是矗立于园中央的《迎祥宫碑》碑楼。“迎祥宫碑”碑文记载了道教全真派在济南地区的初期发展史,以及舜祠和迎祥宫的建造、重修情况。
据碑文可知,在1220年的金代,全真派邱处机之徒陈志渊来济南小华山传教,1228年建华阳宫。随后,陈志渊让他的徒弟道威、赵志信等人到舜井街舜祠旁建造迎祥宫,迎祥宫建成后,匾额为邱处机题写,当时舜祠尚存有北宋欧阳修咏舜泉的诗刻。从元代起,舜祠与迎祥宫便一东一西相伴而存,体现出儒、道文化的相辅相成。据有关人士介绍,1985年舜井商业街拆迁工程中,在原舜祠旧址民墙中,发现了被砌护起来的《迎祥宫碑》。当时该碑多处碎裂,经修复黏接后,才得以恢复原貌。
在济南市章丘区明水街道办事处浅井村的玉泉寺旧址内,也有一块曾经沉睡地下七百多年的元代石碑。这块石碑,出土于玉泉寺旧址的西南角,发现时碑已残缺,但尚存的文字清晰可辨。有意思的是,此碑初为元碑,清代被乡人再利用,做了另一块石碑的底座。如今,清代石碑已无踪影,而当底座使用的元碑却重现人间,极为罕见。
据村中老人讲,原先此处周围都是稻田,只有西面一条小路与村庄相连,远看好像浮在水上,故称“浮春寺”,清代时也叫“玉泉寺”,史书中有记载。但从发现的碑文看,此处在元朝时是一道观,碑文中有“观中主事者”字样。
据《老子出关》的作者、章丘籍作家景元华介绍,碑刻中首提“始岁甲午”,即元世祖忽必烈三十一年,1294年,亦即大元一统,忽必烈统一中国的第十五年;次提及“壬寅秋”,即元成宗铁穆耳大德六年,1302年。碑中提到的冲虚大师,为元宁海州(今烟台市牟平区、文登区)人于志可,字显道,号冲虚,是当年跟随丘处机远赴西域大雪山见成吉思汗的十八弟子之一。
在中国宋金元之际,丘处机见成吉思汗为著名历史典故,成吉思汗对丘处机非常赏识,尊称清为神仙,并封其为“爵大宗师,掌管天下道教”,同时封随行的十八弟子为全真大师。这对保存中国文化元脉和保全无数汉人身家性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成吉思汗之后,元世祖忽必烈为了统一中国的需要,以全真教为国教,对丘处机的弟子大加封赠,于是在当时出现了“翕然宗之,由一化百,由百化千,由千化万,虽十族之乡、百家之闾,莫不以玄学相师授,十分天下之二,声焰隆盛,鼓动海岳”的盛况。
碑中提到的冲虚大师于志宁、通微大师张志全、陈志忠等皆为丘处机的弟子,他们正是在这个时代背景下从白云观来到章丘,在现今的明水浅井村玉泉寺定居下来,一如碑中所言“绝情去欲,返朴还淳,养形炼性,啬精固命,爱人利物,懋德崇功,藉假修真,韬光晦迹”。
此碑出土的地点为明水浅井玉泉寺旧址,在绣江河源区百脉泉群生态圈内,历史文化名品章丘香稻核心产区里面。此元碑文中提到当时的地理环境“壶山(即胡山)突于南,峙山(即跖山,今赭山)耸于西,黉堂岭长白山秀立于寅卯之方,女郎山(居西北)”,与现今浅井村玉泉寺旧址地理位置几乎一模一样,故可断定,此碑即古玉泉寺原碑无疑。
除了上述元代石碑,在山东各地元代石碑还有很多,有些被发现或挖掘后已被当地政府列为重点保护文物,均具有一定的历史人文研究价值。在一些地方,或许还有具有极大历史价值的元代石碑尚未发现或得以发掘,有朝一日它们必将重见天日,让人们一睹更多元碑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