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深媒体工作者王涛,建议把中国日历中所有的洋节全部取消!她说:“洋节和我们中国根本没有半毛钱关系的。每年大肆宣传过洋节,就是崇洋媚外!不仅让我们忽略掉自己的传统文化,还会被外来的文化所侵略影响!”
在中国,圣诞节的狂欢已然成为一道风景。
每年12月中旬开始,各大商场都会挂起圣诞树,摆满礼物盒,播放圣诞歌曲;情人节更是成为年轻人互赠鲜花和礼物的重要日子。
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传统节日却逐渐失去往日的风采。春节成了“假期”,端午节的龙舟比赛越来越少,中秋节似乎只是吃个月饼了事。
在热闹的洋节背后,我们是否忽略了自己的文化根基?
近日,资深媒体工作者王涛的一番言论引发了公众的广泛关注。她在节目中直言:“洋节和我们中国没有半毛钱关系。我们自己的传统节日还没传承好,却把时间和精力花在洋节上,这是一种崇洋媚外的行为!”
她甚至建议将所有洋节从中国日历中取消,以此唤醒大众对传统文化的重视。
洋节的火爆绝非偶然。其形式丰富有趣,娱乐性强,吸引了年轻一代的注意力。情人节浪漫的氛围、圣诞节温馨的礼物交换以及万圣节奇装异服的狂欢都极大地满足了年轻人对个性化和娱乐化的追求。而传统节日更多聚焦于团圆和祭祀,形式较为单一,这种文化断层导致年轻人逐渐疏离。 商家的推动也起到了关键作用。每逢洋节,各大品牌都会推出相关主题的促销活动。
从圣诞节的打折狂欢到情人节的玫瑰花营销,商家以“节日经济”撬动消费市场。而传统节日的商业化程度明显不足,导致其在城市生活中存在感日渐稀薄。
同时,洋节被塑造成一种“时尚”符号。通过社交媒体、影视作品等宣传,过洋节被年轻人认为是“与国际接轨”的表现。
对比之下,传统节日被贴上了“土气”的标签,甚至在一些年轻人眼中显得有些“过时”。 传统节日的式微,既有文化传承上的原因,也与现代生活方式密切相关。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倾向于将节日当作放松休息的机会,而不是用来传承习俗。
例如春节,过去是阖家团圆、祭祖祈福的重要时刻,而如今许多人只是把它看作一个假期。 传统节日的仪式感也在逐渐丧失。
以端午节为例,龙舟赛是这一节日的象征性活动,但如今一些地方因成本、安全等问题取消了比赛,导致节日氛围大打折扣。
中秋节赏月、清明节祭祖等活动也因生活方式的变化而逐渐简化。 更重要的是,教育的缺失让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出现断层。
许多孩子对圣诞节、万圣节的起源如数家珍,却说不出端午节是为了纪念谁。这种对传统节日内涵的不了解,使得节日文化逐渐变得空洞,甚至被遗忘。
王涛的担忧并非没有道理。她提到,洋节的流行不仅仅是文化交流,更可能成为文化侵略的温床。
王涛在呼吁推广传统节日时,也提出了具体建议。
她认为,传统节日的魅力需要通过创新来重新展现。“年轻人不是不喜欢传统文化,而是我们没有让他们看到传统节日的乐趣和深度。”
一些地方已经开始探索如何让传统节日焕发新生。例如浙江嘉兴的端午节龙舟赛,不仅保留了传统的竞技形式,还加入了环保主题和趣味比赛,吸引了更多人参与。
中秋节期间的灯会、诗歌朗诵、汉服体验等活动,也让年轻人找到了新的兴趣点。
事实上,洋节和传统节日并非水火不容。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我们既要保持对本土文化的传承,也要以开放的心态对待外来文化。
过洋节并不意味着不爱国,但如果只热衷于洋节而忽视传统节日,那就需要反思了。
文化的传承不仅关乎过去,更关乎未来。如果我们能够在传承中创新,在交流中自信,传统节日必将在现代社会中重新焕发光彩,成为连接历史与未来的重要纽带。
用户10xxx47
支持王涛说的,过好自己中国传统文化节日是根本,洋节不应该是主流
莫非星业
倒也是,取消洋节,过中国自己的传统节日,让更多年轻人了解自己的节日是怎么来的,激发更多正能量。
白发三千丈
没有主流媒体推波助澜,,,,洋人节日能游得过太平洋才是怪事儿[并不简单]
李诗 回复 12-29 13:33
洋人游得过来,恰巧洋人还有点洋钱。有什么奇怪的。
负出
和国际接轨接的洋文化来了,本土文化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