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2月28日电 题:人工智能延伸中国电影想象力
新华社记者张云龙、刘艺炜
人工智能(AI)正在变革中国电影产业,从创意构想到后期制作,电影制作的各个环节正在被重新定义。
导演俞白眉近日推出短片《百鬼勿扰》,通过人工智能重新诠释中国民间传说中的“驱鬼逐邪之神”钟馗的形象。“我一直很喜欢钟馗这个中国传统文化里的人物,他诙谐幽默,有豪侠之气,中国人都很熟悉。”现年49岁的俞白眉在解说视频里说道,“但到目前为止,好像影视剧里还没有关于他的特别好的表现。”
他希望通过这个两分钟的故事,将钟馗传说与现代生活联系在一起,同时探索人工智能与动作生成的关系。影片中,钟馗一袭红袍,手持利剑阔步于浓雾弥漫的月夜山林。面对先后遭遇的各种妖怪,他从容应对,身法刚劲而不失优雅。
随后画面一转,现代卧室里一男生酣睡中,其手机屏幕显示,勿扰模式下很多信息和通知被拦截。原来钟馗林中激战是梦境,钟馗俨然信息时代的“守护神”。接着,画面浮现出“休假期间 百鬼勿扰”的字句,诙谐道出守护个人时光之意。
这部具有实验性质的作品连同其他八位导演的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电影短片,近日在北京举行的“可灵AI导演共创计划”首映礼中亮相,并被中国电影博物馆收藏。这是该馆首次收藏导演借助人工智能工具共创的电影短片。
俞白眉的探索正是人工智能在中国电影行业广泛应用的缩影。
“人工智能正在全方位进入影视的制作过程、拍摄过程以及前期的剧本创作。”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说。
张艺谋执导的改编自刘慈欣科幻小说《三体》的新电影将使用人工智能技术。“除了打磨剧本外,我率先成立了人工智能小组。”张艺谋表示,“用新的科技手段、新的观念去进行创作,对我来说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主流电影公司也在利用人工智能拓展创意边界。博纳影业2024年7月推出AIGC科幻短剧集《三星堆:未来启示录》,并称该片“科幻题材加电影工业化的创作要求,决定了它的品质对标院线电影。”
北京大学影视戏剧研究中心主任陈旭光等业内专家指出,人工智能为电影的创意策划、分镜、场景设计、特效等领域带来了更高的效率。与此同时,有关人工智能作为“创意伙伴”还是“人类创造力的取代者”的讨论仍在持续。
法国导演吕克·贝松2024年12月在海南岛国际电影节上指出,人工智能是“很好的工具”,但无法创造出类似《狗神》或《碧海蓝天》那样的原创作品,因为它只能基于现有素材去创作。
中国电影人对此也持类似观点。饶曙光表示,“人的想象力、创造力是人工智能无法替代的。”但他强调,电影人要迅速、全方位学习和掌握人工智能技术,否则可能被更熟练掌握人工智能技术的人淘汰。
中国电影业的人工智能革命与好莱坞的发展形成呼应。2024年,狮门影业与人工智能初创公司Runway合作,利用其庞大的影视库开发人工智能视频模型。而导演詹姆斯·卡梅隆加入人工智能公司Stability AI的董事会,显示出人工智能在创意领域的潜力。
陈旭光认为,在人工智能全面进入影视行业的趋势下,影视工业将会转向越来越“轻量化”的模式。“一个小团队,甚至一个人,在AI的加持下便可以成为一支生产力和创造力极强的工作流和工业链。”
人工智能在中国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展。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报告指出,截至2024年6月,中国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的用户规模达2.3亿人,占整体人口的16.4%。
“迟早AI会全面拥抱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每一个人都会变成AI的好朋友。”俞白眉指出,这9名导演拍摄的AIGC电影短片“不管好还是不好,都给观众做出示范——其意义在于未来不是只有导演能够拍电影,每一个人都可以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