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马家军要杀一个12岁的小红军。谁料,小红军竟然说:“你们用大刀砍死我吧,去对付日本人!”这句话,竟然救了他一命。 1936年,在甘肃临洮附近的一个小村庄,一个年仅12岁的小红军被马家军抓住。他面对生死,竟然毫不畏惧地说了一句:“用大刀砍死我吧,去对付日本人!”这句话,不仅震撼了全场,还奇迹般地保住了他的性命。 这个小红军名叫张金龙,他的经历是一段平凡少年在战火中成长为英勇战士的传奇故事。 张金龙出生在南方一个偏远山村,家里贫困到几乎难以为继。他的父母为了生计终日劳作,却依然无法填饱一家人的肚子。九岁那年,父母因疾病与饥饿相继去世,他成了孤儿。 没有父母的保护,张金龙过得十分艰难。他的邻居们虽然贫困,也偶尔接济他,让他勉强活下来。饥饿与孤独伴随了他的童年,但他从未放弃对生活的希望。 1935年,红军长征路过他的村子时,这支纪律严明、关爱百姓的队伍深深打动了张金龙。他第一次见到军人这样和蔼可亲——不仅帮村民打扫院落,还从为数不多的粮食中分出一块干粮递给他。 这一善举让张金龙倍感温暖。他流着泪对红军叔叔说:“我想加入你们,我没有家人了,我想和你们一起去保护大家!”最终,他凭借自己的决心成为了一名小红军,被安排到后勤部门。 1935年底,张金龙随红军来到甘肃腊子口。这是长征路上的一处天险,地势极其险峻。两边是悬崖峭壁,只有一条狭窄的道路通向峡谷。这里驻守着敌军的重兵,正试图拦截红军的前进。 战斗异常惨烈。峡谷两侧的火力封锁让红军几次攻坚都失败了。张金龙虽然年纪小,但也在后勤队中负责运送粮食、医药等物资。他冒着随时可能被击中的危险,将物资送到前线阵地。 战斗持续了整整两天两夜,红军战士们一次次冲锋,不断用智慧和勇气寻找破局的办法。最终,红军派出一支突击队,从险峻的悬崖背后攀爬至敌军阵地后方。这支队伍冒着生命危险完成了任务,与正面部队形成夹击之势,一举攻破敌军防线。 张金龙在这场战斗中不幸受伤,被冲击波掀下山坡,昏迷在草丛中。幸运的是,他被一位好心的农户发现并带回家救治,才捡回一条命。 就在张金龙养伤期间,马家军得知村子里藏有一名红军战士,立刻派人搜查。张金龙刚刚能下地行走,便被围困在农户家中。 马家军的匪首大声质问屋内的人:“谁是红军?”12岁的张金龙主动站出来,毫不犹豫地说:“是我!” 看到他年纪这么小,匪首勃然大怒,指挥手下准备将他杀掉。站在刀口前,张金龙没有丝毫害怕。 他昂起头,直视对方,说道:“我们红军是为了保护百姓,抗击外敌,你们为什么要杀我?难道不觉得羞耻吗?” 匪首冷笑着说:“小兔崽子,还敢嘴硬!马上动手!”就在此时,张金龙闭上眼睛,平静地说出那句震撼人心的话:“用大刀砍死我吧,去对付日本人!” 这句话像一记重锤敲击着所有在场人的心。匪首和士兵们愣住了。他们虽然平日烧杀抢掠,但听到一个孩子如此无畏、如此正义的话语,内心隐隐动摇了。 沉默片刻后,匪首最终没有动手,只是冷哼一声:“算你命大,滚吧!”张金龙就这样奇迹般地活了下来。 脱险后的张金龙很快回到了红军队伍。他没有因为伤痛和劫后余生的恐惧退缩,反而更加坚定地投入到革命斗争中。 在抗战时期,他随队参加了许多重要战斗。例如在著名的平型关战役中,他冒着敌军猛烈的攻击,为部队运送粮食和医药用品,虽然年纪轻,却展现出超越年龄的坚韧和冷静。 在后来进行的一场场敌后行动中,他还参与破坏敌方的交通线,用简单的工具拆毁桥梁,干扰敌人的后续计划。 张金龙从一个稚嫩的小兵逐渐成长为一名出色的战士,他以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无畏的革命精神。 新中国成立后,张金龙没有选择安逸的生活,而是回到家乡投身建设。他带领乡亲们修水渠、开荒地,改善了村子的农业条件。 不仅如此,他还经常到学校和工厂讲述自己的经历,教育下一代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他曾说:“我们那个年代,连吃口饱饭都是奢望,但只要信念在,再难的路也能走出来。” 张金龙的一生,是一段从贫苦少年到红军战士,再到家乡建设者的励志历程。他在生死考验面前的从容和坚定,在抗战中表现出的智慧与勇敢,都让人动容。 他用自己的生命告诉我们:无论境遇多么艰难,正义和勇气都能点亮前行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