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彭依梦
2024年,浙江区域协调发展迎来阶段性重要节点——浙江正式建立山区海岛县分类动态调整机制,温州市平阳县、衢州市柯城区、丽水市莲都区被首批调出浙江山区26县。作为浙江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山区26县”正式减员。
同为山区县,莲都凭何逆袭突围?不妨通过这三个共富故事一探究竟。
走出国门的莲都番薯
削皮、清洗、装盘送入车间……12月的一天清晨,莲都区仙渡乡“仙薯”共富工坊内,十几位村民正忙着处理刚从各村收购的番薯。
“以前我们在外面打工,上下班路远,非常不方便。有了共富工坊,上班离家近多了。”如今,每逢农闲时,51岁的仙渡乡张山后村村民俞秀凤都会来共富工坊帮忙,和她一起工作的村民约有50人,“每个月能赚4000多元,补贴家用的同时也能兼顾家里的老人。”
自2023年仙渡乡招引丽水市中农智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农智康”)以来,当地逐步形成“加工企业+强村公司+共富合伙人+农户”农产品统购统收机制,近百名农户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仙渡乡这边适合种植番薯,老百姓可以到我这里免费拿甘薯苗去种,有了收成再卖给我。”仙渡乡中农智康甘薯产业园负责人黄金武介绍,“正在加工的这批番薯中有一半是从当地村民那儿按每斤0.85元收购来的。”
走进中农智康的生产车间,番薯的甜香扑面而来。车间内,工人将去皮清洗后的番薯进行蒸煮、烤制,再将生产出的番薯制品打包装箱。“这条产线是生产番薯脆的,正在操作的是当地村民,经过培训后他们现在已经非常熟练了。”黄金武介绍。
今年,中农智康第一次和外贸企业签约,首批出口产品是600多箱番薯制品。目前,中农智康的产品在欧洲、非洲、东南亚等地很受欢迎。通过出口,企业成功扩大了销售市场,进一步提升了仙渡番薯产业的知名度。
“接下来我们会订制新设备来提质增效,同时,加强研发,推出更多年轻人喜爱的特色产品。”黄金武说。
如今,在中农智康的带动下,仙渡乡强村公司年每年可实现增收130余万元,创造农户“家门口”就业岗位近百个,临时就业岗位200余个。2023年,仙渡乡累计免费发放甘薯苗80万株,惠及甘薯种植农户300余人,种植面积达500亩,每亩产量在4000斤左右。
种植番薯不愁销路,再加上在共富工坊的务工费用,村民们的“钱袋子”越来越鼓。2023年,仙渡乡“仙薯”共富工坊辐射带动了当地9个行政村的村民增收致富。此外,以生态农业、品质农业、特色农业为基础,当地更是巧妙融合了文旅资源、产业资源及非遗资源,实现“红绿金”的融合发展。
仙渡乡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仙渡乡将积极推进共同富裕“提能升级”行动,依托“江北—莲都”“义乌—莲都”山海协作平台,努力破解农产品销路难题。同时,该乡强村公司将联合生产企业,主动对接批发零售龙头企业和大型连锁商超,进一步打通供应链和销售端,积极拓展大企业、大客户和海外市场,助推仙渡特色农产品破圈出海。
酿出“共富”新味道
酱油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调味品,其酿造过程十分讲究,想要吃上一口好酱油更是要下足功夫。
1919年,丽水人应德生在丽水市区西园庙弄10号创建了“德生酱园”,开始规模化生产酱油。2006年,丽水鱼跃酿造技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陈旭东重组成立了鱼跃酿造食品有限公司,坚持传统酿造工艺,使该项技艺得以传承。
来到位于丽水莲都区碧湖镇上的鱼跃1919文化产业园,园区厂房上,“一家卖水和空气的百年老店”的标语格外醒目。
“我们产品的高品质、好味道,正是得益于丽水的好山好水好空气。”在陈旭东的带领下,一行人沿着厂房楼梯向上攀登,过程中,阵阵浓郁的酱香味直往鼻子里钻。
来到楼顶,一排排酿造酱油的大缸整齐摆放。在这里,经过“日晒夜露”后,酿出的酱油鲜香扑鼻、口味纯正、酱香浓郁、营养丰富。
“传统工艺酿造出来的酱制品是其他工艺无法获得的。”陈旭东揭开酱缸上方的玻璃盖,“一颗黄豆要成为酱油,需要一年或一年以上,经过20多道工序,每一个生产工艺和步骤所需的时间都是省略不了的。”
坚持采用传统非遗技艺生产,目前,鱼跃的产品包括了酒、醋、酱类等100多个品种,年产量超6000吨。“一些产品的主要原料用的就是当地种植的水果,通过直接收购有效解决了优质农产品缺少好销路的难题,且大大提升了农产品的附加值。”陈旭东说。
近年来,在保持传统核心技艺的基础上,以文化内涵为核心,陈旭东积极推动文旅融合,打造了占地面积15000余平方米的鱼跃1919文化产业园。该园区集文化、旅游、养生、科普、科研、生产于一体,建有露天晒场、古法发酵池、罐装生产线以及酿造技艺研发中心,还配套建有中华老字号博物馆、非遗技艺展览馆、酿造科普馆、丽水旅游展品展示中心等。
“我们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酿造技艺体验融入游览参观、学生研学和日常科普教育活动中。”陈旭东介绍,自2019年建成以来,该园区年均开展活动约800场次,累计接待游客超30万人次。此外,基于文化产业园而创建的鱼跃酿造省级非遗共富工坊,已累计带动周边村民增收1000余万元。
“推动‘产+销’贯通、农文旅融合发展,延长农产品产业链并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不断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让村民在‘家门口’有活干、有钱赚,从而在根本上帮助其实现增收致富。”陈旭东说。
小苔藓种出大名堂
12月,驱车前往莲都区老竹镇赤坑村,一路草木枯黄,万物渐入冬藏。
“香榧基地到了。”在司机的提醒声中打开车门,迎面而来的却是满眼绿意。只见每一棵香榧树下都放有几个绿色的方块盒子,经赤坑村党总支书记刘建忠介绍才知,那是村民们种植的苔藓。
“以前我们只种香榧,种植周期长且效益低。为了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我们开始尝试林下套种苔藓。”刘建忠说,“我们这里气候湿润,森林植被丰富,非常适合苔藓生长。”
2023年,丽水润生苔藓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润生苔藓”)与老竹畲族镇牵手发展苔藓种植特色产业。赤坑村与润生苔藓签订了“共富合伙人”协议,建设了“榧藓共生”培育基地。
据了解,项目通过“企业+强村公司+村集体+农户”联建模式,形成苔藓产业链的本土化和规模化发展。企业提供种苗、技术与销售渠道,村集体负责土地流转与生产管理,农户则参与种植,实现利益共享。
“企业为农户无偿提供苔藓种苗,并免费提供种植技术培训,鼓励农户参与种植。”刘建忠介绍。
不仅如此,该企业还为当地老百姓提供了包括日常养护、种植、打药、搬运等长期工作岗位近80个。种植完成后,企业会按市场价进行回收销售,让村民增收无忧。
据了解,目前,“榧藓共生”培育基地林下套种砂藓200亩,亩均增收约8000元,预计每年可增加12个村集体经营性收入160万元、带动周边100名村民增收150万元以上。
尝到甜头后,当地百姓更有干劲。继“榧藓共生”,目前,全镇陆续出现了“稻藓共生”“茶藓共生”等林下套种新形式。“我们在全镇油茶基地进行‘茶藓共生’培育基地,今年种植苔藓面积预计将达600亩左右。”刘建忠介绍。
曾经路旁不起眼的苔藓,在赤坑村逐渐成为引人注目的焦点,为当地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收益,更是让许多原本外出务工的村民选择了返乡就业,实现了在“家门口”增收的愿望。
今年以来,老竹畲族镇着力谋划建设“苔藓小镇”,通过研发打造苔藓微景观等产品,扩大知名度,提升农民收入。
在玻璃容器底部铺上轻石粒,再撒上颗粒状的赤玉土,将苔藓平铺压在土层上方并喷水将其固定,再根据主题或喜好将一些造景植物或卡通配件等依次放入容器内……冬日午后,老竹畲族镇后坑村苔藓共富工坊内,张柏强正在耐心制作苔藓微景观。
后坑村苔藓共富工坊成立于今年7月,张柏强是后坑村苔藓共富工坊的负责人。“微景观,大世界。”张柏强表示,如今,充满创意、好养活好打理的苔藓微景观深受年轻人青睐。
除了做好的成品,工坊也做一些微景观素材包,方便消费者自己DIY。“这批打包好就准备发货了。”张柏强告诉人民网浙江频道,村里的老人都乐意来他这儿干活,不论是制作苔藓微景观,还是打包装盒,一年四季都有钱赚。
此外,老竹畲族镇大力发展农旅融合经济。建设苔藓科普研学教育基地、苔藓庭院经济示范点等“苔藓+”节点;串联苔藓艺术品展销中心与乡村生态旅游项目,打造“赏小苔藓、游东西岩、品山哈席”特色品牌。据了解,自5月苔藓科普基地建成以来,已接待研学团队30余场次,参观游客9300余人次,带来直接经济效益31.2万元。
三个共富故事正是莲都业兴村旺、山乡巨变的缩影,更凝结着莲都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重要路径与关键举措。据统计,2023年莲都城乡收入倍差缩小至1.58,居全省山区县之首。均衡谋发展、携手奔共富,“出山”后的莲都将继续于青山绿水间,擘画高质量发展新图景。